故鄉汕頭,在南海之濱
作者:姚船 (来稿,多倫多)
加拿大華人來自天南地北,在異國他鄉相遇。同是炎黃子孫,黃皮膚,黑眼睛,默默中心靈相通。初次見面,總會客氣問一聲,「您從哪里來?」我會回答:「汕頭,在南海之濱。」
故鄉汕頭,位於北回歸線上,是一個四季如春美麗的濱海城市。晃眼間,我在多倫多居住已超過四十年,比在汕頭生活的時間還長,但對汕頭的感情和印記,卻從未淡薄。正所謂酒越久越諄香,人越老越思鄉。故鄉的變化始終牽動游子的心。
我喜歡與故鄉朋友通電話,聆聽那熟悉親切的聲音。尤其是少年時代曾一起讀書、無拘無束玩耍的同學。雖然大家「鬢毛已衰」,但鄉音未改,還是那樣純真樸實。聽他們娓娓道來,日子從容爽意,城市日新月異,大家小時候的願望憧憬正逐步實現,全身像夏日沐浴着清凉,舒心暢快。
去年,他們告訴我,為迎接亞州青年運動會在汕頭舉行,那里新建和改建了二十三座體育場館,其中可容纳幾萬觀眾的主運動場,設施達到國際水平。我興奮不已。不久,在本地電視台轉播的《今日廣東》節目中,看到這座嶄新建築矗立眼前,更加思緒萬千,回憶旋即像潮水般湧來,半個多世紀前的往事騰然浮上心頭。
還是讀中學時候,我喜歡踢足球,是學校少年隊成員。那時很缺乏體育場地,訓練的時候,只能在操場的角落。放學後,大家留下,分成兩組,擺幾個書包作球門,混戰到日落西山才各自回家。待到有校際比賽,才能到市里的足球場亮相。
先是在中山公園內,後在人民廣場。說是足球場,其實只是一片寬闊的硬土地,平時只見木制球門,像直立的釘書釘,孤零零插在那里。要比賽了,臨時用白灰劃上邊界、中綫和禁區。雖然簡陋,已是城市可作正式比賽的唯一地方。
我想,什麽時候,汕頭能有一個像樣的球場,讓球員可安心比賽,讓觀眾可舒服欣賞?直至我離開故鄉,人民廣場,仍然是市民觀看足球賽必去之地……
如今,一個國際標準的大球場已然矗立在故鄉。雖然,前些年那里也建了好幾座運動場館,還曾舉辨過單項全國性體育比賽。不過,像這次大規模興建符合國際標準的全套體育設施,可謂空前壯舉,是汕頭體育事業發展的里程碑,怎不叫人打心眼里感到暢快!
其實,在我離開這些年,除了體育設施,故鄉的城市基礎建設也逐步走上快車道。記得二OOO年,我應邀回國去雲南參加文學活動,後到汕頭一走,既熟悉又嶄新的面貌,令我驚嘆不己。下飛機被舊同學接回家中安置後,我要他們用車載我到海灣大橋上遛一遛。
汕頭是一個港口城市,藍色的海灣把市區與對面的礐石風景區隔開,以前来往全靠渡輪。小時候,帶紅領巾的我們,每逢春假踏青,都會在學校安排下到礐石山春遊。每每我既興奮又耽心,因為暈船。大概是小學五年級時候,渡船碰上小風浪,有點顛簸,十幾分鐘船程,差不多令我難以忍受。
一上岸,同學們像出籠小鳥,飛奔到前面約定的集合地點。我忽然想到一個問題,問老師,「我們去中山公園玩,走過小溪上的橋就進去了。為什麼這里不建一條長長的橋,讓大家可以走過來?」老師没有回答,只對我微微一笑。
這一幕深深印在我的腦海。年復一年,長長的海灣大橋終於在眼前出現了。車子一上橋面,眼前顿時無限開闊,前面是鬱鬱蒼蒼的礐石山,後面是市區座座高樓大廈。藍天白雲朵朵,碧海浪花簇擁,海鷗在貨輪和帆船之間高飛低翔。我打開車窗,深深吸了一口氣,故鄉那暖和潮濕的海風彷彿在全身迴蕩,頓覺心曠神怡,旅途的疲累一下子消失殆盡。
同行的舊同學告訴我,有了海灣大橋,不但利於旅遊,更重要的是廣(州)汕(頭)公路來往車輛,不必再在碼頭用船過渡,可直接進出城市,方便快捷。
今年春節,我在遙遠的彼岸與故鄉朋友通話,他們又告訴我,汕頭港灣下面的海底隧道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預計今年可峻工。我有點驚訝,「海灣上不是已先後建了三座大橋嗎?」那邊回道,「以後,刮颱風下暴雨也不怕了。」
故鄉啊,我以前的祈望不但一一實現,連做梦也想不到的束西,你都桉照新時代的步伐規劃前進,你越來越煥發着青春氣息!
悠長的歲月,牽着我長長的思念。久居加拿大,南海之濱的故鄉,仍時時温暖着我。汕頭,是我心中最美的名字。
圖片: 汕頭的地標小公園(楊建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