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小公園」
作者:姚船
多倫多有大大小小一千五百多個公園,被稱為“公園中的城市”。其中有兩個最吸引我。一是「海柏公園」(High Park) ,大而幽靜,綠樹成蔭,碧草如茵,小徑逶婉曲折,湖面天鵝悠游,令多少遊人陶醉。另一是「愛德華花園」(Edwards Gardens) ,美而不俗,五顏六色鮮花競相開放,爭艷鬥麗,宛若一個色彩繽紛的童話世界,難怪那麽多情侶選擇暖陽下在此拍婚紗照。
每年春夏,我都會多次到這兩個地方暢遊。在美景撲面,輕風拂臉之際,又情不自禁想起故鄉那樸實無華的「小公園」。名曰小公園,其實並無美艷的花木和林蔭小道,更遑論山水。但它在汕頭人,尤其是老一代人心中,佔有無與倫比地位。它曾是這個城市的象征。海外遊子,更視它是故鄉的記憶。
我的故鄉,是美麗的濱海城市汕頭。位于粵東的潮汕平原,四季如春,物產豐富。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很早就成為有名的對外通商口岸,尤其對東南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里洋樓林立、商賈雲集,一派繁榮景象。而商埠中心點,正是被稱為「小公園」的地方:一塊圓形地盤,中間座落一座綠瓦紅柱的雅亭,綠瓦有三層,從大到小,像個翠綠的小寶塔,由八根红柱支撑着。走幾級石階進亭,就有石桌、石凳供人悠閒歇息。小亭被一圈綠樹簇擁着。那時近四十條馬路的城市佈局,就是從這個小公園幅射出去的五條大道,再延伸出去的。
人們說去小公園,實際並非想走進小亭,而是要去它周圍一帶参觀、遊玩和購物,因那里聚集着全市最大型的各式商店,綢緞布莊、百貨門市、酒樓食肆、銀行郵局……應有盡有。騎樓下人行道經常人頭湧湧,馬路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最誘人的,是後改名為百貨大樓的「南生公司」。試想近百年前,七層孤型大厦屹立路邊,內中還有升降機,是何等氣勢!兩個寬闊大門,每天迎來送往多少顧客遊人。一層又一層,各式貨品琳琅滿目,令人應接不暇。透過大玻璃窗和小陽台,小公園亭和周邊商鋪大厦一覽無遺。
除了本地居民,周圍縣鎮的人到汕頭來,都要去小公園走一走,要不,萛是白來。而到南生公司逛一逛,回去一天一夜聊不完。小公園是老一輩汕頭人的自豪驕傲。移居加拿大前,我去探望一位舊同學的老媽媽。她是一位勤勞樸實的母親,一生勞勞碌碌,除了每天來往近在寸呎的工廠、菜市場外,很少踏足其它地方。退休了也因身體狀況少出門。她說,你走那麽遠,我六十歲了,只去過一次小公園。可見,小公園在她生命記憶中的位置。
我十一、二歲上初中時,因年紀小,未在學校住宿,在寄居的親戚家里,揹着書包上學,走半個多小時到學校上課,每天往返四次。小公園剛好在路途中間。小公園亭凝望往來人群,默默注視我這個細小身驅。它也象一座燈塔,去的路上,看到它,知學校不遠了,放心不會遲到;回來時看到它,知家近了,心里也一陣寬慰。後來我寄宿學校,到外地求學,又返回故鄉工作,就很少去小公園了。但它的形象,卻深深印在我腦海中。
不幸地,在那個瘋狂年代,小公園亭被作為「四舊」砸掉。
移居加拿大後,每每想起,那揪心的情景仍歷歷在目。雖然小亭周遭的大厦樓房沒有被破壞,人們依然稱那里為小公園,但沒有小亭的小公園畢竟像缺點什麽,似乎沒有了靈魂。
千禧年,我和老伴回故鄉一走。闊別二十載,汕頭成了經濟特區,新的高樓大厦林立,雅緻的住宅區成排成片。海港上空長橋飛架,到礐石山風景區遊玩,再也不必乘渡輪。真令我們目不暇接,驚嘆故鄉巨變。
車子在新區穿梭一陣子,我還是念念不忘小公園,叫朋友把車子掉頭。到了小公園,又一陣驚訝,這難道是我心目中的小公園?!眼前一片破舊,周圍樓房外牆灰暗剝落,行人稀疏,不要說昔日繁華,簡直敗落得令人窒息!百貨大樓像一位体衰老人,眼光呆滯地瞪着我。記憶與現實,老區與新區,反差太强烈了。車子繞着圓環路兜轉了幾圈,離開了……
又遠離故鄉。可心里仍念念不忘那令人魂牽夢繞的小公園。什麽時候,它才能活化,起死回生?讓人身臨其境,體會到歷史文化的厚重,而不是時光帶來的沉淪。
幸而近年來,好消息不斷從遙遠的彼岸傳來,眾多海內外汕頭人的願望正在逐步實現。除了小公園亭已按原樣重建,百貨大樓、郵電大樓、銀行大厦等具代表性建築,也以「修舊如舊」原則,認真修繕,恢復往日風采。修復後的小公園如今吸引大批市民、旅客到此一遊,感受領略半個世紀前老汕頭的面貌。
更令人欣喜的,是不少熱心的年青人,也積極投身到老市區的保育活化工作中。由十多位潮籍大學生組成的「山水社」,他們中有部分在外地攻讀建築、藝術專業,有的是博士生、研究生,遠在五年前已深入進行調研,並公開提出各種不同方案,務求把百貨大樓後邊大片已拆除舊屋的土地重新規劃,新舊融合貫通,建成一個既有深厚文化底薀,又有綠化景觀,適合遊玩、購物和文娛活動的小公園旅遊區。
我期望着,某一天,當我重返汕頭,帶着在西方出生或從小在那里長大的兒孫們來到「小公園」,可以自豪地對他們說,這就是故鄉,我們根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