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洋人講官話

作者:劉全艷

每逢週日,我們一家三口都有一個共同的愉快約會 – 到愛城中文學校上中文班,十多年來風雨無改。我們三人各有不同的角色:我擔任中文學校的老師,女兒當學生,外子則做義工。

中文學校在下午一時上課,接近上課時間,只見車子陸陸續續駛進停車場,孩子們背著書包,愉快地跨進Harry Ainlay高中的校門,蹦跳著奔向自己的課室。一陣鈴聲響過後,他們便精神抖擻地開始每週一次的中文課。他們學習中文、認識中國文化和結交朋友,短短的兩個半小時,竟是那麼充實和愉快。學校每年舉辦的幾項活動,都深受家長和學生們的歡迎。

二月的農曆新年遊園會,由各班老師和他們班上學生設計的攤位,介紹中國傳統過年習俗和中國文化,用各種不同的遊戲來進行,孩子們寓遊戲於學習,在攤位前玩得樂極了;遊戲完畢還領到紅包及分享到由家長們準備的過年食品,真是其味無窮,在一片歡樂聲中,感受到在外國過農曆新年的節日氣氛。

三月的國語演講比賽,同學們都準備充足,蓄勢待發,站上講台,各有精彩的表演,這可是一年一度的盛事。當四月底負責攝影的叔叔拿著照相機走進課室時,卻意味著一個學期快要結束了。每班來個大合照,卡喳一聲,留下孩子們臉上的歡笑。

六月的結業典禮,孩子們接過了獎杯,那是一年勤奮學習的獎勵,也是鼓勵他們要繼續努力學習中文。

我感謝送孩子們來上中文班的家長,尤其是在嚴寒的冬天,他們冒著風雪而來,使我感到每星期與孩子們相處的兩個多小時,倍感珍貴和有意義。

愛城中文學校由一班熱心的家長,共創於一九七六年,四十餘年來在愛城服務華人社區、教授傳統中華語文、推行華文教育、促進多元文化,貢獻良多,積極在愛城及全加各地推廣華文教育。

俗語有云:「天不怕,地不怕,最怕洋人講官話」。接任麥喬雲社區學院(Grant MacEwan Community College)亞太研究學院(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的華語講師一職,對我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

2002年起應聘為該學院的華語講師,任教夜間部的華語課程,首先是廣東話班,其後是國語班。班上人數由十多人至二十多人,課程分初、中、高班,每班每星期上課一晚,每晚三小時,學生多為在職人士。剛下班即趕來上課,而三小時的外語課,要集中精神學習發音、文法、句型和中國字,對於他們來說,實在不輕鬆。我慣於學期開始的第一課作一個調查,詢問他們為何要來學華語,而答案是多樣化的。

有的學生因為工作的需要而來學華語、有的準備到中國旅行、有的因為嫁入了中國家庭、有的因為結交了太多的中國朋友、有的則因為要追求中國女孩子、有的是「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SL)」的教師,希望能多點與中國學生溝通、有的則純粹為了上唐人街買東西、吃點心、吃晚飯來個方便,總之是林林總總,各有其原因而來。學生通常到了第三堂便熟落起來,我也盡量讓課堂氣氛來得輕鬆而愉快。

課程中一個最受學生歡迎的項目,是我把他們的英文名字譯作中文。我告訴他們中國人「取名」都要用寓意吉祥的字。我用他們英文名字的發音,去尋找最接近的中國字,不但給他們一個中國姓氏,還給他們選取中文名字慣用的 “good words”, 男的如:「德」、「福」、「倫」、「偉」、「傑」;女的如「蘭」、「莉」、「蓮」、「娜」、「麗」,總要達到音義俱佳。所以Laurie Hawn 是「韓樂禮」、Janell Koch 是「高珍娜」。課程完畢,他們還能用中文把他們的「中文名字」寫出來。

洋人學習中文殊非易事,所以我十分佩服他們的勤奮學習精神。到了學期結束,聽到他們一句恭維的說話:“Amy, you are a great teacher!”,那便是我整個學期的一項個人成就獎。為師之樂,亦在乎此矣!

圖片:劉全艷(前排左四)教洋人講官話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