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价值的信念坚持

周室衰,圣人出。孔子早年周游虎狼列国,劝诫各诸侯要 ” 克己复礼 ” 。却处处碰壁, ” 厄于蔡,困于陈 ” ,常常被市井之人追逐唾骂,甚至乡野村夫也要讥讽其拯救天下纲纪的行为是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天下已被无限膨胀的贪欲与野心层层包围,道德信条已被整个社会踩在脚底还要加以唾弃的时代,圣人还在劝诫世人要克己欲守规矩,该是多么不合时宜的事。同时代的老子则比孔子聪明世故得多,早已洞悉世事的不能救药,慨叹出世,宣扬 ” 无为 ” ;也曾面教孔子不要死守信念,要做个聪明人, ” 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 。

然而孔子不改其志,终生 ” 从周 ” ,已经到了执迷不悟甚至是癫狂的地步。各诸侯中也只有季康子对孔子有些许尊敬,肯放下玩乐陪老夫子喝杯茶。然季康子不过是在玩乐的规模上稍稍追赶了一下王室,夫子即当庭跺脚大骂,认为季康子逾矩,不能容忍,还说 ”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把季康子也得罪了,从此再不见他,更不会听他说教。

老夫子一生的追求在我们今天看来真是太 ” 一根筋 ” 了。但这的确是圣人的气节,坚守信念,历经坎坷而始终不渝,圣人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 1 )

古今真正读书人的通病,大概也同老夫子一样,因为读懂了一些书,有了一些思想,总是要自觉产生一些劝谕世人拯救社会的意识。读书人在很多时候常常会陷于很无奈的境地,但不论怎样,既然读过书,既然是读书人,某些追求却是难以放弃,虽然这种追求并不能给你带来财富,这种追求也不会使你成为大师或者圣人。这或许就是中国历代的士大夫或者说知识分子阶层不可诠释的情结。

在北美的中国移民群体中,生活环境及社会环境使然,某些文化的追求或者说是知识分子情结却是淡漠和衰落了。虽然今日社会中诸如网络、报纸、声像传媒为文化的传载构筑了无限丰富的平台,可能是出于商业的考量,在丰富的媒体平面上传载的更多的是文化垃圾,反而将真正的文化的声音淹没了。但也仍然有一些怀有文化良心的人顶着生存的压力,不顾多样化的传播平台的谩骂围剿,还在坚持着一个知识者文化者的梦想与追求, ” 一箪食,一瓢饮 ” ,生存于最基本最简单需求的状态,仍不改其志。

对此,我们应该赞赏和尊重。假如在我们移民生活没有了真正的文化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无奈。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声音的存在,我们才可以读免费报纸,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才可能使我们的心态于清苦的有压力的移民生活中得到片刻的宁静。我们不需要理解某种劳动方式,但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劳动。当一种文化劳动的薪酬处于整个社会最低的档位上,仍有这些人在坚持,我们不应该尊重这种劳动吗?

( 2 )

我们移民生活中最无聊最无价值的事情是苛责别人,甚至嘲讽别人的诚实劳动和别人的生活方式。某些事情你可以不理解不喜欢,但既然是社会的合理存在,我们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尊重。人有贫富,但无贵贱;人各有追求,但无高低。你可以追求你的财富,他也可以坚守和追求他的知识文化理念,这才是社会,这才是世界。这个世界有富可敌国如比尔·盖茨者,这个世界也有非洲国家濒死于饥饿中的儿童,也有中国内地在贫困中顽强挣扎且生生不息的农民。为了不再贫穷,中国的农民为了简单的生存而付出的辛苦与汗水最多,中国进城的农民工从事着最艰苦最繁重却是薪酬最低的劳动,却仍然不能改变贫困,仍然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难道我们的社会不需要这样的劳动者吗?难道我们也可以去苛责他们说,你为什么贫穷,为什么不去改变?有哪一位农民不想改变自己的贫穷呢?只是因为社会体制与社会环境,中国农民对贫穷尽管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并不是想改变就会改变。

我们在加拿大的移民生活也是如此,大家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境况,没有哪一位移民安于生活在加拿大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之下,我们群体中更多的人赖于辛勤的劳动,从收入方面已经挣脱了加拿大国家规定的贫困状态,但扪心自问,我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质量究竟改变了多少,是否就是加拿大社会的生活标准。

我的上一篇文章《劳动者光荣》发表后,有称道者,也有嘲讽者。我的观点始终如一,即希望大家在我们移民群体中能多些宽容与尊重,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安心在加拿大做一个低收入的普通的劳动者,而是呼吁大家要尊重诚实的正直的劳动者;在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时,做一个诚实的正直的劳动者仍然是光荣的。劳动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劳动的回报也不尽相同,不论何种诚实的劳动,都是社会所需要的,都是社会所不能缺少的。

而文化劳动,不管你是否认同,不管你多么不屑这种劳动的收入微薄,同样是社会所不能缺少的,更是我们移民群体中所不能缺少的。对此,我非常赞赏《北美时报》的专栏作者夕子女士的话: ” 忠于内心,忠于自己的初衷,忠于信仰(写作已经成为我的信仰);并能够坚持下来。 ” 在多伦多的传媒行业中可能有许多人认识夕子,是一位漂亮的有知识的大连姑娘,大方阳光开朗,如果她想过一种舒适的不需要自己劳动的生活我想并非难事。却仍然把写作作为一种信念在坚持,这种劳动更应该值得我们的尊重。你可以不喜欢劳动,你也可以不理解某种劳动方式,但你绝对不应该不尊重劳动。

( 3 )

过去也有一些来加拿大留学的小孩子指责嘲讽中国移民的贫穷与不思改变,总是认为中国移民只知道抱怨而不去努力,问为什么不去学习语言和技能。都是一些小孩子天真幼稚单纯的思维,也有一些移民去对着叫骂,其实是完全没必要,有失长者之风。双方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也处于不同的生活观念的立场和出发点,怎么能辩得清各有不同理解的问题呢?最近有传媒又把这些小孩子的话放了出来,似乎想再次让这些小孩子与移民群体争论不休,好给本已很热闹的华人社区再加点热闹。希望这种事情不要再发生了,因为这很无聊,也不能解决我们移民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也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国留学的一批人目前在加拿大生活得不错,就有人认为这批人在国内就是精英,而移民群体即使在国内也不是精英阶层,至今中西方社会也并没有给精英一个确切的概念。我的理解,所谓精英,首先是某个领域的成功者或者是潜在的成功者并能对这个领域有着导向力和影响力的人才,而早期的这批留学人员在国内显然并不处于这样的层面上;另一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是精英人才因为其导向力和影响力必然要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承担一种责任,而这种责任至少要包括在一个群体中精神、信心、勇气和价值观念的建立。这些人所以在加拿大的生存状态比移民群体要好一些,只不过是超常地发挥了学习技能,并且成功地将学习技能转化成了劳动价值。这一点倒是很值得我们移民群体学习和借鉴的。

我所以写这些,本旨是想在我们于加拿大的移民生活过程中不能避开的信心、勇气和价值意识的确立上,给予大家一些自信。学习能力历来是中国人的强项。学习当然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我们移民群体的情况特殊,或许学习也不能帮助我们改变多少。同时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都适合重新学习。这种情形之下,文化与信息的多种方式的传送就显得有作用且很重要。

( 4 )

总之,在目前加拿大的华人群体中,并没有形成可以自觉承担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导向作用的古时的士大夫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知识分子阶层,更别说精英阶层了。当然在我们中间也有一些自封的所谓 ” 侨领 ” 自认为属于精英阶层,每当华人社区有什么事情时,总要拉来一些洋议员洋官员以壮门面,也惯于对华人社区指手划脚。或许他们的内心是有责任意识的,然而由于自身的修养所决定,某些 ” 侨领 ” 道德素质令人质疑。连移民捐给灾区的救命钱都敢以种种借口迟迟不发往灾区,这类的 ” 侨领 ” 决不会为华人社区所接受。因为所谓的一些 ” 侨领 ” 在加拿大社会在华人社区屡屡的道德信任危机,他们对相应社区的价值与意识导向作用也就完全丧失。

与自封的一些 ” 侨领 ” 们 ” 皇帝的新衣 ” 般的自娱,为修补自身早已千疮百孔的形象而做的种种表演相比,与一些自以为是精英对自己生存状态很满足却对新移民群体冷眼漠视嘲讽挖苦的人相比,那些坚守信念, ” 忠于内心 ” ,说真话的,生活清贫的文化劳动者们,才是真诚地关注我们这个群体并为我们移民群体所需要。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