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真的搶去加拿大人職位嗎?
作者:林 達 敏
加拿大政府近日宣佈移民名額由今年的30萬增至2018年的31萬,2019年的33萬及2020年的34萬,即三年內共吸納近100萬的移民。對這麼龐大的數目,不少人感到觸目驚心,深怕移民將搶去大量職位,使大批本地人失業而面臨嚴峻的生存問題,或是屈就低的職位,只能以艱辛的勞動,換取微薄的報酬。不過,加拿大國會對移民搶去職位的問題,已有明確的定論,我們無須再喋喋不休,杞人憂天。
在1990年代末期,加拿大國會提議為了面對人口老化和技術人才缺乏問題,必須每年吸納全國人口1%的移民,就是36萬。今後三年的移民名額,接近國會的提議。國會提出這目標時,有全盤考慮到移民會否搶去職位和加拿大的吸收力。這目標為皇家銀行、加拿大會議局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 、加西基金會 (Canada West Foundation) 所支持。
假如移民搶去職位的話,移民眾多的地方,當地人失業率定必高企,但連年來美國和加拿大一連串的調查,發現移民與失業率,並無連帶關係。移民一就是從事高科技職位,精英才會做的工作。一就是做低級勞工,例如建築、開礦、工廠工人、大廈維修、清潔、地產及人壽保險經紀。當地人一般做需要英語能力較高的工作,例如經理、辦公室職員、教師等。
移民不但不會搶去職位,而且還創造職位。多數人以為創造職位的原動力是商人,其實不是。商人以累積財富為人生目的,自然的趨勢,不是增加職位,而是減少職位以增加利潤,但當他們看到消費者有需求,有機會賺錢,就會結合人力、物力、財力,大力促進生產,到了這個時候,他們自然會增聘人手。所以創造職位的原動力是消費者的需要(consumerneeds) 。未來三年的一百萬移民,就是一百萬消費者。他們到埠之後,要購買食物、日常用品、房子、汽車,促成對超市、房屋、汽車、工廠產品的需求。美國對這方面研究,比加拿大先進,可以作為參考。有一連串的研究,指出一個新移民可創造1.2個職位,而大部分是中層職位,此等職位為當地人所獲取。而高科技移民,包括科學家、工程師、數學家等,製造職位的比例更可高達4.6。
2016年4月,加拿大移民部發表調查指出移民創業的人,比當地人多。當他們創業時,同時也創造了職位。移民創業的時間,通常是到埠後的四至八年。有很多移民,因年齡、語言的限制或學歷、資歷不被承認,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只好橫下一條心,自行創業。美國有調查指出,移民創業的比例,是當地人的兩倍。
就業問題,各國都有,是世界性的問題。加拿大是七大工業國中最落後的,然而又是落後國家中的最先進。楓葉國長期存在著就業不足和低就業問題。低就業(underemployment)就是所處職位,與個人學歷、經歷、能力不相配而偏低,加拿大的製造業不發達,經濟以開發天然資源為基礎。製造業不發達,就不需要聘用很多工人及各級的管理人才。天然資源的開發,例如農耕、伐木、開礦、捕魚,都不需要很多人手。還有加拿大是從屬經濟 (branch plant economy) ,經濟大權操縱在美國手中。很多大公司都是美國的分公司。好的職位都在總公司,分公司缺乏好的職位。所以加拿大職位少,好的職位更少,加拿大長期經濟疲弱,真正的失業率通常是10%左右。政府為了掩飾經常偏高的失業率,只公佈「季節性調整失業率」 (seasonally adjusted unemploymentrate) ,就是把每季平均失業率為底線,只公佈超過底線的數字。
要基本上解決加拿大的就業問題,必須調整國家的經濟結構。各屆聯邦、省市政府,都為此努力,採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增加移民名額,不是基本的辦法,但可以作為輔助。現在我們是每4.2就業的人養一名退休的人。到了2031年,將變為每兩人養一人。我們豈能不增加移民名額以補充人力資源,來維繫加國令人羡慕的理想社會和上佳的福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