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裔公司溶入社會體系才更有希望
黃 春 暉
在大多倫多這個移民聚居地,每天常用的語言就有120多種,不同膚色不同背景的人們或經營生意或打工謀生,締造出一個獨特的經濟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使美加兩國的經濟更加一體化,毗鄰美國的安省相對於其他各省份除了佔有資源、地理位置的優勢以外,源源不斷吸收的人口,資金和多元化的理念,使大量的族裔公司得以紮根和生存。從經濟地位角度看,安省更像是星條旗上的一顆星,國與國之間的鴻溝幾可忽略。
很多人將進入“西人公司”作為目標,希望從文化、語言和待遇上一步到位,有時確實難為了自己,真正進入的“西人公司”卻不地道,一開始只從公司外觀,擺門面的接待小姐和穿梭忙碌的各色僱員,不容易判斷公司的實際情形。這類公司準確定義更多還屬族裔公司。
族裔公司無不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聚居特點,最初的起步均是從小規模的生意開始,依賴本族裔立足,瓜分其它族裔的市場,或再打入主流市場。例如華人的製衣行業,憑藉傳統的手藝,以及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在成本、價格、交貨期和質量上擊敗眾多對手,統領本地製造的市場。在我印象中,中國人雖號稱第一大少數民族,從事的行業卻很單調,滲透力不強,也沒什麼集團優勢。隨著近年來移民數量的激增和結構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敢涉足高科技產品和多方位的進出口貿易,應該是個可喜的嘗試和開端。
族裔公司的分佈也在時刻變化,猶太人和意大利人從事的運輸業和建築業海闊天空,街頭巷尾的便利店和加油站,韓國人、印巴人和中國人越做越火,萬錦市高科技公司的沒落使居住在東邊的中印精英度日如年,相反,由於工業的北移西移,讓居住在西翼的東歐人和西葡後裔近水樓台先得月。近來很多人找工作的同時也不斷瞭解選擇定居區域的問題,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已在怡陶碧谷和密西沙加購房置業,客觀規律使然。
對於為得到一份工作而無法考慮太多因素的求職者,效力族裔公司效果又怎麼樣呢?不管是把中國人推銷向外,還是把別的族裔介紹到華人公司,大部分的結果是失敗的。公司方面如果不積極營造勞動分工、晉陞和待遇平等的環境,“孤羊人狼群”的結局就是少數派慢慢萎縮直至消失,老闆們戲稱“沒有歸屬感”;少數民族方面的員工,如果不湧現一、二個有領導氣質有能力並得到賞識的代表人物,最終還是無法帶攜更多同胞一同搏殺,默默無聞,各安天命。
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辛勤努力,無數的族裔公司吸納百家之長,從顧客群、內部機制到產權股份,已擺脫原有族裔的侷限,完全溶入這個社會體系,按照北美的經濟模式運作,這時候英雄莫問出處,老闆祖籍何方已經不重要了,“西人公司”由此誕生。衷心祝願華人企業蒸蒸日上,早日分享應得的市場份額;打工仔苦盡甘來,加國生活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