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有答(77)

问 (1): 老师, 音乐会之前不舒服了吗?

答 (1): 每次音乐会之前,因为要陪唱和伴舞(和学生上课的指定动作-学生从弹奏模式推进到演奏模式,要他们走出学生的框架)肯定会咳嗽和失声的。家长会说:“您病了几周了”。我笑说:“这是新的病“。

我很欣赏很多家长和同学的认真态度。同学珍惜音乐会的经验,不会掉以轻心,照顾到每一个小节,務求做到自己的最好表现。觉得这个是最重要。过程,如何准备,想得到的成绩和表现。

问 (2): 老师好, 音乐会是很好的表演场地,给学生一个难得经验。谢谢您。

答 (2): 音乐会完美结束,谢谢家长陆续发出相片和视频给我。。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在音乐会充分表现出来。很多的留言是出乎我意料之外。比上课好多了,当然很多是第一次的表演,学的时间很短(从零基础)。最短的可以是上了几课就开始准备音乐会的曲子。

问 (3): 老师, 看来孩子现在还仅处于”弹钢琴”的阶段,把您的话转给她了,让她用心去感受一下,谢谢!

答(3): 妈妈早。一步一步来。有进步就是很好, 值得赞。曲子熟了后,加音乐感觉就让我来帮她推动。通常学生都会说,原来弹出音乐那么好玩。

问 (4): 音乐表演在中西国家的训练有分别吗?

答(4): 前两天有位家长从国内回来,和我们午饭。聊得不亦乐乎。说到中国的演奏和西方的钢琴音乐弹奏方法。最近在youtube听一首曲子。一个版本是中国的钢琴家,一个是西方的。家长和同学都立马听到分别。中国式的技巧和音色控制,都有它的一套。(和俄罗斯的派系有相似地方)。西方标准和对音乐的理解,可能最大的分隔线是心和感情/感觉。

很多年前, 有一位学生回广西暑假旅行,順带參加了當时一个钢琴比赛。事前是没有跟老师商议那一首乐曲参赛。在几千个參加的小朋友里,同学就拿下第一名!评判觉得演奏出来,为什么那么不一样?那一个意境,感情,感觉,音色的带动,乐句和完整的故事,就那么拋离了几千个表演。

(张佩珊导师是皇家音乐学院华人钢琴考官。读者有学习上有任何问题, 欢迎致电 (604) 377-3118 或微信jc0728)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