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魯多畫了個“去美國化” 大餅

文德

自從立場偏右、反穆反全球自由化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立場左傾的加拿大聯邦總理杜魯多就處處與特朗普“不咬弦”。先是在美國大選期間表態不喜歡特朗普當選, 特朗普當選並就任美國總統後,又動作連連:改組政府內閣準備同特朗普“碰硬”;赴華盛頓白宮與特朗普見面秀“拗手瓜”,而不是去解決彼此現存分歧,尋找合作;在北約及G7峰會與法國新總統拍肩秀“鮮肉”,向特朗普的保護主義作挑釁;特朗普宣佈退出《巴黎協定》,被輿論認為美國將退出國呩領導地位之際,頻繁亮相,許諾承擔更多控制溫室氣候責任和貿易自由義務,大有要爭當國呩領袖意味。

在這躍躍欲試夢境中,加拿大聯邦外交部長Chrystia Freeland 6月6日向國會表示,“我們的盟友已經質疑其作為世界領袖保護傘的價值,促使我們要制定自己的清晰的路線。”因為加拿大自1945年以來,一直依賴美國強大軍力提供的保護,現在加拿大需要“大手筆投資”以應對朝鮮、敘利亞內戰、伊斯蘭國、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巴爾幹,以及氣候變化等面臨的威脅,不能再指望華盛頓擔任全球領袖。話音未落,加拿大國防部長薩吉安就馬上宣佈加拿大軍費十年內將增加70%,去招聘軍人、購買戰機、建造軍艦。也就是說,今後在政治、經濟、外交甚至軍亊上同美國切割,全面“去美國化”。但這些毫無外交、軍亊經驗的總理及閣員“小鮮肉” 們,真的就可以“夢想成真” ?

加拿大是世人共知的“美國後院” ,這既是地緣優勢,也是它的劣勢。正是置身“美國後院”,加拿大以不到占GDP不到1%的軍費和6萬軍人,保持了百多年和平環境,得以全心投入經濟建設,成為移民天堂;靠著美國這個世界強國的經濟輻射及區域經濟分工,從中享受到製造業和能源業的紅利。當然,置身世界強人身旁,加拿大人也難免“仰人鼻息” 的自卑和“唯馬首是瞻” 的失落感。因此,從老杜魯多起的歷屆政府都做著一個夢想,就是要掙脫美國的影響,以示“小弟” 不弱,但最終還是要向現實地緣政治格局和經濟利益低頭。因為,地緣政治決定了加拿大一旦脫離美國,將會什麼都不是!

軍事上,沒有美國的強大軍力及亞拉斯加地區的阻隔,以加拿大的國防力量,它早難逃被野心勃勃的蘇俄“北扱熊” 吞噬的命運。以加軍在二戰中歐洲戰場及香港保衛戰中的慘敗表現,足見其軍力戰力之弱。經濟上,加拿大沒有像中國哪樣的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儘管科學及教育發達,但其產業化水平一直落後,縱觀今日的加拿大,沒有多少由科技創新帶動起來的產業,曾經一度站在世界前沿的北電、黑莓、龐巴迪等公司已經衰落或正衰落中。而在環保的口號及政府的短視政策下,自然資源優勢無法形成上下游鏈完整的產業優勢,只處於原油、礦產、木材、農產和水產品輸出國地位,坐擁豐富石油但全部汽油要從美國進口,將自己置於一種國際不等價貿易中的受剝削地位。如果失去了美國這個主要投資者、巨大出口市場、區域分工協作者,加拿大經濟將失去全部支撐。在國際政治上,加拿大還缺乏美國般的影響力、話語權,而這還不是杜魯多在媒體上秀秀肌肉就取得的。

經過金融海嘯和美國貿易壁壘後,認識到不能將“雞蛋放在一個藍裡”, 轉向新興國家和亞太地區尋求新市場,是加拿大不得不選擇的一條出路。但前提是不能大搞“去美國化”,以意識形態之爭惡化美加兩國關係,讓加拿大經濟政治陷入僵局,而是在鞏固對美關係及美國市場的基礎上,加快本國經濟轉型升級,投資高新科技產業和能源原材料加工業,創造具自身優勢的精加工業,形成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只有到這一天,加拿大才會有與美國比肩的資本。

杜魯多畫出的“去美國化” 大餅,相信還只是他幾個月前訪問白宮造秀一場、空手而歸的“充飢” 之作吧!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