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評抗日戰爭

本报专栏作者:龐林

語堂最早公開析共

近代史,蔣介石亂世崛起,西安軍變前,概括已底定中國,他的幾乎成功,來自於有一流的幕僚,吳稚暉、陳立夫、戴季陶、楊永泰(軍委會秘書長)、熊式輝、蔣百里、顧祝同、陳布雷、錢大鈞、唐縱都算,他的反共,對或錯?必須依後世的存在價值衡量,我們有時候看到右派批評共黨,其實是批評鬥爭手段無人性,共產主義也有優秀特點。

蔣團隊吳稚暉最先主張反共,軍人初期支持清共的是李宗仁、白崇禧、李濟琛、何鍵。之後,汪精衛隨蔣清共,戴傳賢習慣幕後韜光養晦,蔣很忙碌,瞿秋白落網,戴主殺。文人知名人士,最先指出共產黨會藉抗戰擴大的是林語堂。

林語堂福建漳州人,能講流利臺灣通行的閩南語,兩次提名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1935年林語堂出版《吾國吾民》結語對中國現況和前景悲觀,談到老百姓要的只是正常生活秩序就很困難;大師說,甯為太平犬,莫做離亂人;亂世是中國人的悲哀。在領袖人物的追尋(A Quest for Leadership),大師談中國好人究竟在哪兒?有幾個?他說一個四億生靈的國家像一群沒有牧者的羊,一代一代傳下去。當時,大師未把蔣視為四億人口的牧者;而他心目中的救星(Savior)是一個大司殺者(The Great Executioner)。大師說:大司殺者懸正義之旗於城樓,行人經過都要致敬,並告示全城,敢違抗法律,不向正義之旗俯首者,斬;致敬是指守法觀念。他激憤的筆鋒以為,頑固民族,只有斬(可解釋為罰),可以肅清貪汙與弊端。十幾年前筆者在臺灣聽到一位長者對於黨外不斷的社會運動不以為然,他說臺灣經濟會為此付出代價,要救臺灣,這些激進份子全部要斬,這當然不可能。舉個例,已經選舉了,卻不向結果俯首,很不像話,陸胞也是。兩岸都有不清楚民主真締的民眾,要加強教育。大師期待除弊,期盼有開明獨裁者能出頭領導中國,事實上大陸現在就等於是用斬,在肅清貪汙與弊端。看到北京政治氣候在良性化,華人可以樂觀期待,如果順利接軌,過去冤枉路就等於前鑑,算值得。

林語堂年輕時主編《論語》雜誌,習慣挖苦嘲諷蔣介石,偶有褒意卻像貶。抗戰時,文筆改用期勉給蔣打氣,1944年信蔣指出,民黨對外粉飾太平,表面上一致抗戰,有博取支持和期待支援;而另一方面情況將是共黨會借抗戰,行坐大之實,將來民黨會有苦難言百口莫辯;後來果然如此。

1958年10月14日,語堂首次來臺,時是金門八二三轟砲期,蔣總統為金門補給忙碌不堪;16日,忙裡偷閑安排接見,兩人大談《紅樓夢》。1966年元月,語堂公開說要定居臺灣,蔣安排擔任考試院副院長,被婉拒。蔣知道大師租房子,特別命令在陽明山建了花園住宅給幽默大師安居。1975年4月5日,蔣公逝世,語堂聞訊一跤跌在地上,半天說不出話,拖著年邁體弱身子,涕泗滂沱走去瞻仰蔣公遺容。

抗戰目的取回臺灣

七七爆發,十七日,委員長廬山發表最後關頭講話,語堂也發表中日戰爭之我見,這是中華赤子心聲。語堂認為用日本角度,戰爭應提前兩年開始,從中國角度,應再晚兩年。為贏得這場戰爭,蔣有必要忍耐克制和鎮靜態度爭取備戰時間。語堂說,蔣忍辱負重,忍耐,拖延時間,等待中國團結有力量對日作戰那一天。事實上,等待,對中國有利有弊,日本當時也在擴充軍備。七七時,中日只算遭遇戰,隨時可能談和;到了上海大會戰,大家才相信,中國決心要打這場用犧牲拖垮日本的戰爭,而且絕不談和,這是必要的;南京失守後,檯面許多人主張談和;語堂認為,中國要堅挺,領導人只有蔣能做到這一點,而且必然會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蔣廬山講話,領導全國軍民抗戰,中國將進行持久浴血的反侵略惡戰。語堂寫著歷史:蔣介石是一個偉人,天堂沒有抽象的原則要他去機械地遵守,也不能被說看錯了時機。領導抗戰的蔣介石是品德高尚領導人,歷史不多見,他是一個嚴以律己的人,既不抽煙,也不喝酒,連茶也不喝;他光幹不說,召集會議時會默不作聲聽別人講意見,等散會後,自己才作決定。他可以站在烈日底下,給基層軍官連著演講幾個小時。上海戰事吃緊,他冒著砲火三度出現在前線陣地。語堂寫下:「蔣是決心抗戰,不愧為中華民族的抗戰領袖。」「我認為他每一步算計都對,他對即將到來的抗戰性質,有遠見、正確的見解,這使我感到佩服。」「他不愧是民族危亡時期的民族領袖,他內心的睿智和道德品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能夠適應形勢。」

林大師的見解寫出後與許多不同領域軍事、時局評論,某方面未曾溝通,戰後對照卻完全相似,大師能夠看到蔣的內心世界,認爲中國最後的勝利會是新的民族精神大放光彩的結果。這個中國新民族主義在上升的趨勢,會成為日本的一場惡夢。而由後來審視,日本大東亞帝國美夢只是一枕黃粱(虛幻夢想)。

言論自由只限陸獨

大陸胡錦濤前主席說過:【中國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分別擔負著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作戰任務,形成了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略態勢。】不知道2015年1月29日環球時報,兩星紅將寫文章,為什麼要說國軍「消極抗戰」無法粉飾,還說中共敵後戰場才是抗日主要戰場,說1942年後,共黨領導的抗日軍民抵抗侵華日軍總兵力的58%。

臺獨的起伏與國共外省人是否坦誠面對歷史有相等的平行線,過去島民不相信藍黨執政,原因在藍黨曾用編造的歷史愚弄島民,這種數落歷史演講會,只用閩南語講解,都是博士級教授。好不容易,最近只剩日本人公開喊臺獨,希望紅軍知道,顛倒歷史是非就是鼓勵臺獨;恭請習大大能調查,其言論動機是否企圖搞陸獨?如果軍紀無法約束,請問黨軍如何轉為國防軍?誰敢和有黨軍的政黨談共治中國?大陸左派勢力死灰復燃,中央文革小組83歲的戚本禹,最近希望習主席把革命進行到底,能接毛主席的班,成為毛澤東第二,在效果上也是陸獨。【在破壞島民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就是拗抗戰史的紅軍將領以及戚本禹這型的言論,北京卻怪島民不識相,原來大陸言論自由的範圍就是陸獨?】

抗戰時,有記者戰場訪問一位軍人,他表示,這場戰爭中國得到最後勝利是確信的。記者問:那抗戰勝利後,你打算做什麼?【這一位軍人回答,令人動容落淚,他說:那時侯,我已經死了。在這場戰爭,軍人都是要死的。這名軍人正是被紅軍中將污辱的著名抗日將領張靈甫。】

1938年10月7日,國軍74軍主攻部隊奉命攻擊聚集在萬家嶺的日軍陣地張古山,屢攻失利後,153旅由張靈甫學三國鄧艾攻蜀漢戰術,帶隊走遠路偷渡偏僻崎嶇山區峽谷,由後方偷襲,配合正面進攻,攻取張古山。萬家嶺戰役,張靈甫是153旅少將旅長(1938年9月晉陞)。當時人事命令常還未送達戰地,而被陞級或記功者已經陣亡,甚至發生過上校補上陣亡長官職位,晉陞少將後立下戰功後陣亡,而人事命令還未發布,委員長發出褒揚狀敘功晉中將,送達其家室時,還以為是上校階寫錯為中將。

突襲張古山,完成前後夾包,使日軍106師團沒有退路,最後幾乎全軍覆沒。74軍第51師是於7日由王耀武組織敢死隊,在晚上7時敵後偷襲,搶制高點,兩組人馬,一支敢死隊隊長是張靈甫旅長,另一路敢死隊指揮是剛接305團長的唐生海,唐重傷後由代團長于清祥接任,于旋陣亡,8日丟了陣地。9日第51師再組敢死隊攻襲張古山,敢死隊指揮是306團長常集德,10日,混戰後常團敢死隊全數陣亡,張靈甫配合友軍,帶隊猛攻報捷,日軍倖存者鳥獸散,萬家嶺德安大捷,響徹全國。張靈甫是次年南昌外圍戰,指揮第51師戰鬥時,右腿膝蓋被日軍機槍掃中,受傷專機送香港瑪麗醫院急救,右腿膝蓋關節僵直後不能彎曲,從此跛了一腿,但行軍時能騎馬;1940年,晉升58師副師長,三次長沙戰役都參加。《義勇軍進行曲》原也曾是《74 軍軍歌》。著名作家田漢和任光是被74軍英勇事跡感動後,編寫《74軍軍歌》及《德安大捷話劇》這是國軍抗日故事。

陳毅對74師被俘軍官講話多次說74師是抗日先鋒、抗日模範等字句。陳毅甚至對自己人說,我們的營長,不如人家(國軍)一個班長。身高186公分的張靈甫是書法家,其草書字體有如于右任與毛澤東綜合體,其歐陽體有蔣介石風格,也許他真的曾經做錯過許多事,但抗日戰爭及面對解放戰爭,他與蔣公都站在正道打這兩場給後世看的戰爭。我們寫篇文章紀念這場戰爭最慘烈的會戰–橫跨皖、贛、豫、浙、鄂、粵六省,主戰場武漢保衛戰(下週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