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兒子
专栏作者:張珮珊
栽培兒子,不正是很多家長的心聲嗎?
家長安排孩子學習音樂,也是栽培兒子的心態使然。
他們不儘是希望孩子成為音樂家或是以音樂為終身職業。很多時候,他們祗是希望孩子可以接觸到音樂教育。
然而,要在音樂路上創一番事業,或祗是在音樂學習上有所成就,是天份使然嗎? 還是靠後天的努力?
以音樂為職業的家長,又會怎樣為孩子在音樂學習上找尋門路? 他們會找捷徑嗎? 他們會安排孩子不斷地參加級別考試或者音樂節比賽吗?
上星期在家中閒著,找到一本舊雜誌,內有一篇有關音樂教育的訪谈。
被訪者是一對音樂人梁建楓夫婦。
梁建楓是前任香港管弦樂團第一副團長兼小提琴家,母親是著名大提琴家蘇千芳。 他們育有三名3至8歲的孩子。
梁先生認為孩子年紀還是小,他不想他們學音樂有壓力。他計劃等待孩子長大一點,信心強一點才參加考試。他覺得參加公開表演會幫助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從小開始,這對音樂家夫婦會讓三個孩子將小提琴,大提琴這些樂器當玩具。
梁建楓夫婦認為學習音樂的最大推動力是興趣。因此,為了提高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母親對他們進行了音樂胎教。
梁先生認為:“學音樂,天份祗是佔很小部份,興趣和動力才是最重要的。有興趣才有動力去學習,學習有進步就有信心。這樣才會有出色的表現”。
鼓勵和讚賞是動力所在。要孩子發自內心去練習,表現出自我要求和責任感,他們便獲得特別的獎勵。
梁氏夫婦採用了“美食計”來栽培兒子。他們得到的獎勵是“吃甚麼都可以”。
最重要的是,他們愛與音樂為伴,天天拿著樂器拉出美妙的音樂。不管他們遺傳了爸媽多少音樂細胞,祗有天天的努力練習,他們便可以陶醉在音樂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