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土何處尋?

馬文廣

近十數年來,跨國移居已成為普世現象。人們遠離家鄉主要為:增加經濟收益或穩定性、提高就業或進修機會、與家人團聚、尋找更安樂的生活環境、及追求宗教或政治的自由等(註一)。然而世界這麼大,何處才是移民的心中樂土?而現在身處加國的華裔移民,當初有否選擇錯誤?

今年初,美國U.S. News & World Report機構運用九組共六十五個指標作準則,評定加拿大為全球最適宜移民定居的國家,因為該國的生活質素冠蓋全球,而公民質素、商貿開放度及企業精神分別名列第二、三及六;其他九個國家依次為:瑞士、瑞典、澳洲、德國、美國、挪威、丹麥、荷蘭及芬蘭(註二)。

2018年世界快樂報告顯示,影響外來移民快樂度的主要因素是:遇到困難時獲得的社會支援、選擇適合個人生活形式的自由度、及政商界的貪腐程度等三項。北歐的芬蘭、丹麥、挪威、及冰島的國民平均壽命和人均收入雖不及加拿大,但在這些因素的得分比加拿大的高,因而屹立全球最快樂國家的前四位,隨後是紐西蘭和澳洲,而加拿大則居第七(註三)。

聯合國2017年的國際移民報告指出,全球31%的移民聚居於亞洲,另外30%住在歐洲,其餘分佈於其他各洲(註四)。在二十多個亞太地區的國家中,按中國日報2014年的報導,華裔移民較喜歡選擇位於太平洋東西邊沿的已發展國家為定居地,依次為:美國、韓國、日本、加拿大、澳洲、及新加坡(註五)。

根據「亞太經合會」(APEC)發放的資料,在亞太區已發展的國家中,新加坡的國土雖然細而人口少,但多項的社會經濟條件卻優於區內其他國家(註六),包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國民生產增長率、國民就業率及生活消費指數;其他社會經濟條件也不錯的國家依次是澳洲、紐西蘭、加拿大、日本、美國及韓國(參閲表一)。

表一: 亞太地區已發展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分數 )比較(2018)
指標
加拿大
美國
澳洲
紐西蘭
日本
韓國
新加坡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46K (4)
$63K (6)
$57K (5)
$42K (3)
$32K (2)
$31K (1)
$65K (7)
國民生產增長率%
1.90 (2)
2.93 (5)
2.94 (6)
2.77 (4)
0.79 (1)
2.67 (3)
3.14 (7)
國民就業率 %
65.26 (4)
62.31 (2)
65.65 (5)
69.98 (6)
61.88 (1)
62.95 (3)
70.63 (7)
生活消費指數 %
2.27 (2)
2.44 (1)
1.19 (5)
1.60 (3)
0.98 (6)
1.48 (4)
0.44 (7)
人文發展指數
0.922 (5)
0.920 (3)
0.938 (7)
0.921 (4)
0.915 (2)
0.906 (1)
0.935 (6)
出生時預期壽命
81.95 (3)
78.54 (1)
82.75 (5)
81.86 (2)
84.21 (7)
82.63 (4)
83.15 (6)
政商界廉潔指數
81 (5)
71 (2)
77 (4)
87 (7)
73 (3)
57 (1)
85 (6)
總分
25
20
37
29
22
17
46

資料來源:Asia-Pacific Economic Corporation, Key Indicators Database, 2018

從聯合國「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制定的「優質生活指數」來看,澳洲是亞太區生活質素最優良的國家,在十一項指標中,公民參與法規制定及投票率冠蓋四十個會員國,高等教育與學能技巧、房屋設備與居住空間分別獲亞、季軍,空氣與水質素排行第五,就業與個人入息和社區支援網絡同列第六,獲總平均分79.6%,稍低於全球翹首-挪威的得分81.8%。(註七)。

此外,加拿大的生活質素也可媲美澳洲,因為其國民的預期壽命與個人健康為全球之冠,房屋設備與居住空間得殿軍,高等教育與學能技巧名列第五,獲總平均分79.0%,可謂與澳洲不相伯仲(參閲表二)。

表二: 亞太地區已發展國家的優篢生活評分比較(2016

指標 澳洲 加拿大 美國 紐西蘭 日本 韓國
房屋設備與居住空間 7.9 7.8 8.5 6.2 6.0 7.6
家庭收入 5.7 5.4 9.0 4.3 4.4 3.1
就業與個人入息 8.0 8.0 8.4 8.0 8.1 7.4
社區支援網絡 8.4 7.6 6.3 8.9 5.7 0.0
高等教育與學能技巧 8.6 7.9 7.0 6.9 7.8 7.6
空氣與用水質素 8.9 8.3 6.8 8.5 6.5 2.4
公民參與法規制定及投票率 8.4 6.8 7.0 7.3 1.9 7.8
預期壽命與個人健康 9.4 9.6 8.9 9.5 5.3 4.7
生活滿意度 8.8 9.1 7.4 8.9 4.1 4.0
獨自夜行安全與謀殺率 7.4 9.1 7.5 7.6 8.4 7.7
作息均衡度 5.6 7.3 6.0 5.9 4.6 4.1
總分(平均 %) 87.6 (79.6) 86.9 (79.0) 82.8 (75.3) 82.0 (74.5) 62.8 (57.1) 56.4 (51.3)
全球會員國排名 2 4 10 12 25 30

資料來源:OECD, Better Life Index 2016.

總括而言,國際移民較多聚居於亞洲,而華裔移民更喜歡選擇亞太地區的已發展國家來建立新家園;若綜合上述的分析來衡量,澳洲和加拿大可算是亞太地區的首選定居之地,次選是新加坡或美國,第三選可會是紐西蘭。

不過,移民在異地能否如願以償享受愉快的生活,須視乎移居的目的和多種主客觀因素,為了確保可持續的安樂生活,須不斷提升個人的潛質,運用擁有的生活資產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計(註八),並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協助當地政府明瞭族裔社羣的需要,以制定更切合族裔文化的政策。

註釋

一. 有關國際移民遷居他國的動機的分析,可參閲Nikolova, M. & Graham, C. (2015). In transit: The well-being of migrants from transition and post-transition countries,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12: 164-186.

二. 有關S. News & World Report (January 15, 2020), Best Countries for Immigrants的研究方法,可參閲刊登於 https://www.usnews.com/news/best-countries/best-immigrants 的網上報告。

三. 有關各國移民的快樂實況,可參閲Helliwell, John F., Layard, R., & Sachs, J. (2018).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8,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四.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7).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port 2017: Highlights(ST/ESA/SER.A/404).

五. Chinadaily,com.cn, (2014-12-19). Top 10 Immigration Destinations for Chinese.

六. 有關亞太地區各國的社會經濟狀況,可參閲Asia-Pacific Economic Corporation, Key Indicators Database, 2018, available at
http://statistics.apec.org/index.php/key_indicator/economy_list

七. 由於新加坡不是「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的會員國,該組織所編製的「優質生活綜合指數」没有包含該國的資料。有關該組織會員國的生活質素,可參閲OECD (2016). Better Life Index, available at http://www.oecdbetterlifeindex.org/#/11111111111.

八. 有關個人潛質與生活計畫的關係可參閲Carney, Dianna (1998). ‘Implementing the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Approach’ in Dianna Carney (ed),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What contributions can we make?DFID, London, UK; Scoones, Ian (1998). 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Working Paper 72, IDS, Brighton, UK。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