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的由来与沉思
作者:星学(来稿,多伦多)
普世同庆的母亲节,其起源的说法不一,最早或源于古希腊,为纪念众神之王宙斯的母亲莉亚。17世纪英国圣公会把它改变成敬拜圣母玛丽亚,于春季斋期的第四个周日、即复活节前的那个礼拜天(Mothering Sunday),使有教会的皈依浸礼也选在这日举行,寓意着教义所阐明的重生。
但大多公认系近代美国的安娜-贾维斯(Anna Jarvis)女士所倡,1907年首诞于费城的教会,是其母的忌日以纪念她生前的默默奉献。两年后获得祖籍西维吉尼亚州的官方承认,确立为州立节日,迅速风行全美。七年后美国总统将它定为全国性节日,影响随之扩散到全世界,成为了今天的样子。
遗憾的是安娜这位始作俑者,并未从该节日中获得多少个人的益处,因为她一直没有孩子,无法享受子女的尊敬孝道;加上这个原为纯粹圣洁的宗教意义节气,后来演化得跟圣诞节一样、蜕成世俗的大商机,生意人借机谋利发财,导致世人偏离了主题而过节,教她痛苦不已、甚至后悔发起了这节,有悖于初衷。
纵观基督教世界,皆是依照《圣经》强调天父的慈爱与权威,没有“天母”一说,这或致使了后来天主教高抬耶稣降世时的肉身之母玛丽亚的地位、加封尊她为“圣母”的缘由。以至爆发了16世纪马丁路德等改革宗大胆提出反对这圣典中不曾有的说法及其它,毅然与天主教决裂,分离出来另立新教,返璞归真原教旨,独尊三位一体的上帝,不认同圣母的提法与至尊。
然这并不妨碍在教堂里庆祝母亲节的习俗,每年的节日礼拜,布道都是以《圣经》中的伟大母性为题,配上许多金句箴言来宣讲,称颂她们的信心与行为,作为人们效法的榜样。敬拜完后,由孩童们献给会众中的每位母亲一枝康乃馨红花,加上其它的小礼物,表达一点对妈咪们的敬意,很温馨。
犹太人有谚语:上主不能分身到各家去,所以他创造了许多位母亲。《旧约》中有诸多的箴言:男人建造房屋,女人建造家庭;智慧妇人建立家室,愚妄妇人亲手拆毁;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她的價值勝過珍珠;愿你的父母欢喜,使生你的母亲快乐,等等。西方历史上的巨匠如牛顿、莫泊桑、邱吉尔、撒切尔夫人等的慈闱,俱教子有方,对孩儿的成长影响至深。
我们炎黄人文往昔并无母亲节之事,近些年来跟风洋俗开始庆祝,不失为一件好事。其实华夏史上不乏敬母的先河,彰显萱堂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像著名的孟母三迁、断织教儿、岳母刺字、画荻教子、陶母退鱼等感人的成语典故等,家喻户晓,代代传颂。许多青史名流均有良母从小贤教,像寇准、蒋介石、毛泽东、宋氏三姐妹等。
母亲节的意义,旨在提醒世人尊亲敬母,莫忘娘的生养哺育之恩。这一孝举其实应当体现在每日的生活中,而非昙花一现母亲节之际。让慈亲天天感受到过节的快乐、得享天伦之福,方为立节之本,人子们也就青春不留白、人生无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