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有盏灯(二)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有慈悲心
在生活当中要培养慈悲心,处处替别人着想,自己可以增加福报,别人见到你也会生起欢喜心。有人来问我,为什么别人不喜欢同他讲话,不喜欢同他一起做事。我就告诉他,原因是他自己缺少慈悲心,缺少吸引力。如果他有慈悲心,周围的人都会被吸引过来,这就是以柔克刚的人生哲学。有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风光,但内心十分孤独,因为自己喜欢与人斤斤计较,别人自然不愿意与他共事。有慈悲心的人,善于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周围就会有很多人来支持和帮助他,所以说吃亏便是福。
具足智慧
虽然慈悲很重要,但智慧更加不可缺少。智慧可以让人看清事物的真相,尤其是当有突然事件发生的时候,知道如何应变,如何处理。凡夫的最大问题是,只看到世间万物外在的假相,很少有人能够透过假相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智慧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我们应从三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第一是观空,第二是观假,第三是观中。
第一观空。世间所有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是变化的,是无常的,没有永恒性、固定性、常一性和主宰性,事物的本性是空的。所以穷人可以变成富人,不识字的人也可以变得博学多闻。因为是空的,世间的事物才可以改变。我们要明白一切法“空”的本性,才会对未来充满着追求和希望。
第二观假。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是临时的、假有的,当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运转之中,只是变化有快有慢。有的人可以活到九十岁、一百岁,也有一些人生命非常短暂,生命本来就是无常的。佛陀告诉我们,生命只在呼吸之间,一气不来,生命就结束了。对于生老病死应该有心理准备,这样的生活才会洒脱自在。人出生的一刻就意味着会有死亡的时候,成功的到来就意味着会有失败的降临。能够坦然面对得失及生死,这就是智慧的人生。
第三观中。中是中道,佛陀教导我们在观察一切事物时,要在一切法中悟到非空非有的中道义。不论是什么样的事物都有其相状和作用。比如眼前的一张桌子,虽然桌子本性是空的,但眼前这张桌子是长方桌而非圆形桌,这个相状大家有目共睹。桌子除了外表的相状之外,还有其功能作用,有了这张桌子, 可以用来做讲台或餐桌。所以说桌子本性是空的,但是相状和作用是有的,故曰:“非空。”反过来说,虽然任何事物都有其相状和作用,但一切法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故曰:“非有。”这种非空非有的人生哲学就是在启示我们: 人在生活中要不断追求,但在追求中也要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换句话说,就是要我们明白,世上万物既是空的,也是有的,但空非空,有非有。若能悟到空离不开有、有离不开空、空有不二的道理,便能成为生活的主人。
包容心
在加拿大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我们不但要包容来自不同地区的中国人,还要包容来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人。如果画地为牢,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划分清楚,就会出现厚此薄彼的偏见。人们一旦固执己见,就会发生争执和冲突。如果一个人可以达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的境界,不但可以容纳亲戚朋友,也能够容纳意见不同的人,更能容纳不同种族的人,便能够享受到大同世界的美好。
佛法的修行中有五个不同的修证果位,即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佛教的教育是因材施教,对不同根基的人,说不同的佛法,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我们应该尊重每种宗教信仰和各国的风俗习惯,世界的文化才会因为多姿多彩而美丽灿烂。
人心应该像大海,容纳百川,不择细流,人的心量增大,福报就会增大。如果一个人犯有夜郎自大的毛病,看不惯所有的人,他的福报就会越来越少。做人需要知己知彼,悉性同居,替别人着想,理智客观地感受别人,理解别人。不要骄傲,常常内省,生惭愧心,虚心学习,改善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中的佛性就会发光发热,照耀人间。
结 语
学习宗教不应只是停留在信仰的层次,要去学习它的教义,思维和领会它的精神,并且融入到生活当中,这样才能使宗教的教理富于生命力。我将佛法介绍给大家,是希望大家了解到佛法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通过学习佛法可以使人们生活得更加开心快乐,自在解脱。我也希望全世界信仰宗教的人,不要有门户之见,无论是什么样的宗教,虽然形式不同,说法不同,但其导正人心的目的是一样的,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如果画地为牢,自赞毁他,便失去了宗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