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林彪的“接班人”的“接班人”之争 (4)

作者:宋永毅

7月31日(1970年)林彪之子林立果在空军干部大会上作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讲用报告”。林彪听录音后说:不仅思想像我的,语言也像我的。吴法宪称林立果的讲用 报告“放了一颗政治卫星,是天才”。周宇驰、王飞、陈励耘说这是“第四个里程碑”,林立果“是全才、帅才、超群之才,是第三代接班人”等等。毛泽东得知此事后说:不能捧,二十几岁的人捧为“超天才”,这没有什么好处。〔35〕

林彪显然没有觉察到毛泽东在林立果“讲用报告”后对他的“天才论”的吹捧早已经到了恼羞成怒的地步。在九届二中全会上,他仍然滥调重弹,用“天才论”作为向张春桥 发难的理论武器。在庐山会议上,除了那几条为林彪的进攻选取的论天才的马列语录外,陈伯达还同时编纂了八条林彪关于“天才”的讲话,称为〈林副主席指示〉,这些都是以往林彪在文革初期吹捧毛泽东的著名段落,如“毛主席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高得多。现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比得上毛主席的水平”,“毛主席这样的天才,全世界几 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现一个。毛主席是世界最伟大的天才。”〔36〕

可以想象:这八条往日十分赏心悦目的吹捧自己的林语录,在庐山会议上的毛泽东的眼里却显得条条触目惊心起来,因为它们无不是为林立果的“承天命”说铺路的理论基础 ,而自己则成了被乳臭未干的“超天才”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奠基物。为之,毛泽东勃然大怒,在他反击林、陈的〈我的一点意见〉(1970年8月31日)里,原来也是撕破脸 皮、点了林彪名的,毛写到:“我是说主要的不是由于人们的天才,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实践。(陈伯达摘引林彪同志的话多至八条,如获至宝)”。后来,出于对林陈分而治之 、各个击破的斗争策略,他才删去了这括号中的关键性的一句。〔37〕

其实,毛泽东对对于林彪的第二代接班人——林立果一直没有放松过警惕。仅就今天陆续公开披露的一些史料来看,便可以证明毛对他是一直进行了监视的。例如,林立果在 空军做“讲用报告”后不久,上海张春桥的手下就向中央秘密地提供了报告的文本。〔38〕毛泽东还一直通过他在空军司令部的眼线,掌握林立果极其“小舰队”的动向。〔3 9〕再如,林立果报告后不久,毛泽东办公室就通知了吴法宪,阻止了林立果“讲用报告”在军内的进一步运作和出版。〔40〕笔者曾经就此事采访过一位当年被打成林立果“ 小舰队”外围成员的空军干部,他评论说:“毛泽东其实并不怕林彪,因为林的健康情况不可能接班。毛担心的其实是林立果。为了防止林立果接班他也是一定要搞掉林彪的”。 〔41〕这一说法还是颇有见地的。儿子害了老子,林立果的“超天才”少帅梦无疑是触发毛泽东下决心罢黜林彪“接班人”地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流产的政变和有益的历史假设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这并不排斥有理有据的研究和分析。在毛林之争的两个第二代接班人,即张春桥和林立果之间,我们亦不妨做一些比较。对于张春桥成为毛的接班人的后果,可能学界的分歧不会太大。比如,可以想象他和江青等毛的忠诚的追随者们将会坚定地执行毛的所谓“继续革命”的“既定方针”。五·七干校、教育革命、知青下乡、 样板戏、政治思想领域内的“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等等所谓的文革新生事物很可能会继续下去。毫无疑问,毛泽东所发动的文革造成的种种灾难,还会再很大的程度上延续和 发展。唯一有所分歧的可能是:张春桥接班后会不会不搞生产,只搞政治运动呢?其实,根据张在上海担任第一把手近十年的实践,恐怕不会如此。张春桥虽然在文革初期支持工 总司的“安亭事件”,搞得上海大乱,但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打倒上海市委,以便他在乱中夺权。在他掌权以后,他还是很现实地搞“抓革命、促生产”的,否则上海在整个文革 中的生产技术的发展都无法占据全国首位,毛泽东也不会考虑他作为下一任负责全国经济的总理人选。

对如果林立果成为接班人后的分析,可能会稍微众说纷纭一些。这很大程度上来自如下两个因素。其一是毛泽东在“九·一三事件”后排斥众议,向全国公布了林立果等人起 草的准备武装起义的机密笔记〈“571工程”纪要〉。毛的原意是想借此定下林彪等人“企图进行反革命政变”的弥天大罪,为自己的“接班人“抉择和整个文革的失败自圆其说。不料这一文件中的一些观点,如把毛比作“当代秦始皇”;把文革比作“绞肉机”;把“青年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把“五·七干校”等于“变相失业”等 等,在全国民众中产生了共鸣。历史的逻辑完全向着毛泽东愿望的相反方向走去,这一文件加上林彪事件本身的震撼,竟歪打正着地成了千百万民众开始怀疑毛和文革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于是有些研究者就意图建立这样一个思维逻辑:既然毛是错的,“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42〕,林立果等人便自然地成了解放思想的先知先觉者了。其二 ,出于同样的线性思维方式,在近年以来民间重审所谓的“林彪反革命集团案”中,出现了真理多跨了一小步后的谬误,把林彪不适当地抬高成了“正确路线”的倾向。

其实,如果我们深入细致地梳理、剖析一下〈“571工程”纪要〉的原始文本,便不难发见这一流产了的政变纲领的庐山真面目。〈纪要〉开篇,便对为什么要写这一文本 的政治大背景做了如下九点提纲挈领的描述:

(1)一场政治危机正在蕴〔酝〕酿,

(2)夺权正在进行。

(3)对方目标在改变接班人

(4)中国正在进行一场逐渐地和平演变式的政变。

(5)这种政变形式是他们惯用手法

(6)他们“故计〔伎〕重演”。

(7)政变正朝着有利于笔杆子,而不利于枪杆子方向发展。

(8)因此,我们要以暴力革命的突变来阻止和平演变式的反革命渐变。反之,如果 我们不用“五七一”工程阻止和平演变,一旦他们得逞,不知有多少人头落地,中国革命不知要推迟多少年。

(9)一场新的夺权斗争势不可免,我们不掌握革命领导权,领导权将落在别人头上 。

简言之,林立果一行要搞武装起义是为了保住林彪—林立果的接班人之链。他们已经意识到毛准备废储(“一场政治危机正在蕴〔酝〕酿”),就准备先下手为强,抢班夺权 (“一场新的夺权斗争势不可免”)。因此,最高皇权是他们的原始动机和根本诉求。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一点展开的,权力恶斗和宫廷倾轧才是他们用革命词藻的门面装潢 下竭力掩盖的目的和手段。换句话说,如果毛泽东没有“改变接班人”的打算,林立果等人就不会有公开反毛的种种思想和打算,更惶论这份“武装起义”的纪要了。这里,我们 就不难看到林立果一行和文革中出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大义,公开站出来批判毛泽东的刘文辉、王佩英、张志新、史云峰、官明华、王申酉等先驱者们的根本区别了。

无论是从〈纪要〉的上述坦陈,还是从文件下面几个部分中所罗列的种种逼宫、暗杀方法来看,林立果等人都承认:毛泽东的权力斗争方式还是“和平演变式的”,而他们要 搞的却是“军事行动上先发制人”,用“暴力革命的突变来阻止和平演变式的反革命渐变”。因此,“不知有多少人头落地”恐怕是林立果等人的武装起义的直接后果。根据后来披露的材料,林立果在准备暗杀毛泽东时,甚至设想过“进口一个小型原子弹”,从西单直接向中南海发射。〔43〕以林立果的军事常识,他不会不知道一颗原子弹对北京千百 万民众造成的生灵涂炭。但是为了自己的登基大业,他竟不惜铤而走险。手段的卑鄙往往出自于卑鄙的目的。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制造核爆炸的野心家,会给中 国老百姓带来任何福祉,而他主持的“武装起义”会开启一条通向民主社会的道路。值得注意还有:〈纪要〉中多处提到他们夺取政权的途径之一是“借苏力量(箝)制国内外其 他各种力量。暂时核保护伞”来“夺取全国政权”或形成“割据局面”。林立果等人坚信:“我们行动会得到苏联支持”。〔44〕对此,大陆学者柳栋做了这样的述评:

不错,“四人帮”一派得志,中华民族肯定还得承受许多的苦难、绝望、怨愤、血泪(之后的历史也是这样演绎的)。但是从总体上言,相形之下,会比林家父子割据一方, 造成南北内战;尤其是引入苏联势力干预中国政局所引发的严重恶果,其程度要减轻不少!……切莫忘了林家父子与“小舰队”所要投奔的是什么国家!那可是“斯大林主义 ( 体制)”和“古拉格群岛”的诞生地!是祸及半个星球、半个人类之浩劫的发源地!那儿会盛开出“宪政民主”“自由平等”“人格尊严”的美丽花朵吗?〔45〕

在人类思想史上,尤其是在文革这样的精神世界极其封闭匮乏的时期,民众的启蒙常常会借助于任何他们还可以接触到思想资源。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些文本就是正确的“救世良方”了。一个最具反讽意义的例子是:绝大多数的文革异端思潮,都是借助于原教旨的马克思主义来批判毛泽东变异的文革理论。这仅仅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 还是那个年代他们唯一可以安全地阅读的精神食粮,而绝不是说马列主义真是批判毛主义的最好的思想武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