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執春秋之筆的曾慧燕
一度沉淪香江,晨昏顛倒、夜夜笙歌,工作忙得令人透不過氣來。午夜夢迴,深感如此生涯似幻象如醉鄉,醉生夢死之中,不覺迷離,不知前景如何。唉,水濛濛的人生,又豈能由人操縱?只有努力自強,繼續把滿腔思緒化為文字,雖沒能「筆落驚風雨」,但也仿似那綴網勞蛛,把心中的情與意,一絲一絲,編織成網,無論晨星閃爍,無論風雨如晦,緣起緣滅,再也無法停止。
雲來雲去的日子裡,最幸運的是相交了幾個摯友。常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得到的卻不止一個。其中楊毅和曾慧燕,還有林湄、方群,最是令我難忘。
近閱好友曾慧燕寫的《我要讀書》,才知她的生命差點在十三歲那年結束。
她的祖父是一個濟世為懷、方圓百里遠近馳名的一代名醫,父親是大學講師,卻莫名其妙分別成了「歷史反革命」及「右派分子」。作為他們的孫女和女兒,日子自是難過。1970年「一打三反運動」,慧燕的祖父被關在「集訓班」。他行醫多年醫人無數,卻被誣指「貪污剝削貧下中農的錢財」,被迫要賠退1800元人民幣(在當時是巨額數字,因當時一般人的工資只有36元人民幣)。她的祖母為籌錢救夫,即使變賣家中所有值錢衣物,離賠退金額仍相差甚遠,文革工作組因此揚言把慧燕的祖父判處無期徒刑,祖母覺得走投無路,服食整整一瓶安眠藥自殺,幸而獲救,但自此落下病根。
慧燕6歲時曾以第一名成績考入當地實驗小學(相當於今天的資優生),但文革時她所在縣城所有學校都把她拒之門外,為此她被迫千辛萬苦每天步行32里路、過江渡河去附近一所農村小學讀書。祖母自殺的第二天,本來她要考升中試的,結果錯過機會。此後,她每天端著小板凳,坐在家門口眼巴巴看著同齡小朋友高高興興上學去,內心不禁吶喊「我要讀書」。
她的求學經歷坎坷曲折的程度,足可以寫一本長篇小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她常以此詩句激勵自己,幾經艱辛才得以重返校門,最後以平均每科九十七分的優異成績畢業。
1979年她千辛萬苦申請到了香港,這隻南方飛來的小燕子繼續努力、不屈不撓,終在伯樂胡菊人、彭熾先生賞識下,在新聞界發熱發光。她入行才兩年多,在香港報業公會主辦的新聞比賽中,當選「香港最佳記者」,並一舉奪得最佳一般性新聞寫作、最佳特寫三個大獎,打破歷屆得獎紀錄。
接著,慧燕當選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和「世界十大傑出青年」,迄今香港新聞界無人能打破其紀錄。她的「橫空出世」,在當時港人歧視大陸新移民的氛圍下十分轟動,也令人矚目。
那時,我在一份周刊任職編輯,老總知我與她是深交,特地要我去為她做一篇文情並茂的專訪。不久我轉到某報任副刊及電影版編輯,突然無線電視台找我拍特輯,一問之下,原來正是慧燕力薦我的結果,說我在傳媒行業中做出成績。
她是一個心細如塵、處處為朋友著想的人,自己從不向人訴苦,卻十分關心和體貼朋友,經常犧牲睡眠時間細聽朋友吐苦水,及時出手相助,寬厚待人。
某天,我任職的報社老總對我說,很想請曾慧燕前來出任採訪主任,但她婉拒了,她說,她希望繼續執春秋之筆,做一個終身記者,矢志不渝,為民發聲,為民請命,為歷史作證,而不願做主管和行政工作。後來,她所在報館亦希望她任職採主,也為她堅拒了。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慧燕現在仍筆耕不輟,每當有大新聞時仍可看到她的佳作,但她現為世界日報美東新聞中心負責人,採訪機會少了很多。
她一紙風行的著作《在北京的日日夜夜》,則盡顯她的採訪功力和才氣,出版後備受好評,很快再版。迄今是唯一一本記錄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問題、九七回歸的書籍。
在中英談判期間,鄧小平接見香港記者,新華社記者捕捉到鄧小平與她握手的鏡頭,新聞圖片一出,她即成為風雲人物,轟動她的家鄉廣東省吳川市。相信當年甘冒風險堅決要錄取這個品學兼優學生的吳川中學校長楊志群,一定為自己當年力排眾議的眼光和堅持而「老懷大慰」。(向您致敬,可敬的楊校長!)
慧燕的先生是大詩人艾青長子,兩人育有一子,目前是紐約大學物理系資優生。工作、生活皆如意,人緣奇佳。
吾好友楊毅(曾任職香港無線電視台編劇及其他傳媒工作,並獲中國公安部舉辦的全國推理小說獎。她是唯一得獎的香港人,到人民大會堂領獎。)早前告知我她已自三藩市回港,而曾慧燕就告訴我,因母校吳川二中百年校慶,向報社取了假,不遠萬里經港回國參加校慶,還有嫁到荷蘭的林湄也回港了,她們叫我一定要回去「姐妹們」好好團聚一番。
其實我心願是:有一天我們幾個好友能再聚香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暇就去做義工。月圓之夜,品茗清談,屆時「白頭宮女話當年」,前塵往事,一切盡付笑談中,你說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