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之声,声声入梦

“摇来摇去摇碎点点的金黄/伸手牵来一片梦的霞光/南方的小巷推开多情的门窗/年轻和我们歌唱/摇来摇去摇着温柔的阳光/轻轻托起一件梦的衣裳/古老的都市每天都改变模样/年轻和我们奔放/我们一起来摇呀摇太阳/不要错过那好时光/心儿随着晨风在蓝天上飞翔/太阳下是故乡……”
是否觉得很耳熟?对了,这就是90年代末红极一时的《摇太阳》。这首优美的歌曲有着琅琅上口的歌词,其词作者——许军军老师,正是我今期采访的主人公。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如约来到许军军老师家里。当他得知我特别喜欢他的《摇太阳》那首歌时,便给我打开音响放起这首曾经在中国大陆脍炙人口的歌曲来。看得出,他很愿意将这种感情传递给他人。他告诉我,当初写这首歌时还因为取名问题而惹来一些争议。“摇太阳”在当时不完全开放的中国,确实有点大胆和奔放。好在后来总算确定下来了,从此,这首名歌传遍大江南北,身在广州的许军军作为词作家也蜚声歌坛。他和当时广东歌坛的才子毕晓世、陈小奇等一起享誉中国音乐界,他创作了近一千首歌词。2002年许军军淡出歌坛,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但如大多数来到这里的国内有识之士一样,他也时常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感。
许军军在国内一直从事创作,曾当过5年的话剧演员,墙上贴的剧照里的他有一股英气;他的声音底气很足,这得益于话剧演员扎实的基本功。之后又在广州市歌舞团创作组、文化局艺术管理处等工作过。后来,在广州音像出版社既从事创作也当制作人,一干就是6年,这可以说是他在中国大陆最后的工作履历了。他的创作以歌曲为主,也写诗、戏剧评论和散文。
教授中文的心得
许军军刚来多伦多时就经人介绍到“多伦多中华学校”任教,教了四年中文,每周六早晨上课;学校要求他用广东话教繁体字。这是一家香港人办的学校,都是些老移民的孩子。还好,许军军会讲广东话,也懂得繁体字。在广州长大的他,父母亲随部队南下到了广州,他也就在此生根;用他的话形容:生活于北方人圈子,读书工作在广州人圈子。难怪他那口纯正的普通话如此地道,字正腔圆,给人印象极深。
他自己也未曾想到过,自己竟然在加拿大教起了中文,而且教得还那么带劲儿。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教会遇到一位北京来的老教授,在加拿大已多年;他感觉到许军军的独特优势。于是今年初引见许军军到了Berlitz西人语言学校任教,校方面试后2分钟就拍板要他来教书。Berlitz语言学校二战后就成立了,有60年的历史,在60个国家拥有分校,想学全世界任何语言都能在此找到,可谓门类齐全。同时,该校也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和宣传推广,自己出版了很多书、配有CD的教材等。许军军认为这所学校的规范管理颇值得称道。
谈话间,许军军拿出二套自己准备的《中国全景》全套教材和《Berlitz的教材》,并认真给我指出他们的异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一名专业对外汉语教师,他觉得《中国全景》是在北京编的,太地方化了,里面的用语充斥大量的“京腔”,水分多,不够精练;好处是中英文对照,初学者学完后可以掌握1000个基本词汇,200多个句型和3000多个常用句子,可应付日常生活交际。而Berlitz的西人教材非常短小精悍,着重从记忆以及说跟听入手;但这是1985年编的教材,有20多年历史,里面确实有些东西过时了以及句型不够丰富。许军军只好取两者的优点来选用,灵活掌握。他打算11月底要回中国一趟,准备大量收集对外汉语教材。
对于教老外中文,许军军有不少体会和心得,外国人学中文目的性极强,都是准备到中国出差或做生意的;有的老外竟然会聊到“文革”,对中国的了解令人吃惊。来学中文的老外很多是大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40多岁左右,综合素质很高,然而,能坚持下来半年以上的并不多,主要是没有中文环境,必须得靠上课与课后温习才有收益,像中国人学英文上ESL一样,有流失量。一般来讲,半年以上掌握了一定的拼音和基本的句型就迈过一个坎儿,显得容易多了。
在中文教育方面,许军军认为中国人往往有一个很大的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弄几把椅子,租个教室,雇几个教师就可以开张办班了。那种以为老外好蒙的看法简直是开国际玩笑,什么都好蒙,但老师的魅力你蒙不了;老外认的是牌子,你把信誉搞砸了就永远翻不了身。??
话剧演员出身的他自然少不了艺术细胞和表演天赋,浑厚的声线又给他增添了几多汉语得天独厚的表述。他已经找准了这条汉语教学的道路并立志走下去。希望自己能在二、三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中国人给外国人教授汉语的独特风格,结合自身的特长与兴趣,从中国语言的特定环境中找出带表演性的切入点,结合话剧演员的训练技巧用“太极拳”似的柔功,以形体语言来解释和阐明汉语的语义。再配之以场景对话与模拟性的物体。鉴于外国学生参与性强,姿态积极活跃,他便用小话剧的形式现场临摹,把语言的多种涵义展现得淋漓尽致。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形象化的东西最能感人并形成记忆,这是许军军最大的教学体会。

别样国度,别样文化
许军军到加拿大后一度曾在《明报》上发表不少散文,他很热情地拿给我看他的作品,有一篇叫作《你是哪里人》的散文很令人回味和感悟,其中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其实,你是哪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在哪里。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汰弱留强的永恒真理。学会放弃和吸纳,寻找不同文化的融合点,进而发掘自我发展的突破口,这才是当务之急和生存之道。”(《明报》2003年9月19日D5)
人到中年才出国的许军军,开始学起了英语,原来他是学俄语的;通过刻苦用功,今天已基本能与西人沟通与交流了。在兵团扛了7年的锄头的许军军经常跟人讲“不要在我面前说困难”。正因为有这碗酒垫底儿,才能在加拿大坚持下来。
他庆幸自己能活在不同的文化和国度里,在这个岁数可以重新审视冷静思考以前的生活方式。他说自己写的不少东西反传统的较多。经历过“文革”的他,深深感觉到这场劫难对民族的摧残,对人性的扭曲。背井离乡,都或多或少有逃避中国文化的因素在里头。中国文化中糟粕不少,他认为我们在宣传中国文化时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要回避这些不好的东西,更不要盲目骄傲、夜郎自大。中国文化带给我们的负面东西不能轻易抹杀。我们应恰如其分地介绍中国文化,要正确引导。许军军的反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中国文人的思考,中年的他选择出国时很多人不理解,而许军军希望在加拿大重新发掘自己,开拓新的领域,说白了就是换个活法。
许军军老师他常用话剧朗诵的方法教自己的孩子学习中文,理解母语。他以为,“作为中国人的孩子以后一定要懂中文,而且要会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思想。中国不仅是我们的母亲国,也是世界性的大国,穷也重要,富也重要;爱自己的祖国就意味着懂得她的语言文化、风貌和习俗。”他的孩子来到加拿大以后也十分争气,他的诗朗诵在多伦多文华艺术节上去年得第三、今年拿了第二。
许军军老师是个有艺术气质的中文教师,他渴望将中国语言艺术发挥到一个理想的境界,他有一个职业梦想:在海外让世界品尝中国语言的经典大餐。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