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推高中国通涨
汶川大地震后,各地华人在同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同时也在关注此次天灾对经济的影响。记者询问了几位在多伦多的商界华人。他们认为,地震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太大影响,但有可能推高中国国内通涨,并受国际油价和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通涨短期内不会消除,而中国出口将进一步萎缩或维持现状。中国财经评论员叶檀的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看法。她认为,地震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从宏观方面来看,对中国控制国内物价不利。目前要等待进一步的经济数据,评估此次震灾对中国农产品产量的影响,但毫无疑问,震灾推高了市场农产品的价格预期。从微观层面而言,地震对于中国各个行业的影响各不相同。首先,对资本市场不会出现太大的影响。第二,灾后的重建有利于部分上市公司的业绩回暖,从事基础建设的上市公司或许未来将面临一定的投资机会。此外,考虑到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在对交通运输网络、电网、水坝、通讯、计算机网络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建产品的质量,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
具体地震经济损失数字目前还不得而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已经宣布进行第二全国经济普查,用“地毯式”方法摸清家底,也许我们要等待一段时间后才能弄清灾难带来的具体数字,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日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汶川地震对灾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也对整体经济运行增加了一些新的不确定因素,但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目前突出矛盾主要是价格上涨压力仍然存在,部分地区煤电油供应较紧,财政支出压力较大等。中国政府面临着一方面搞好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一方面控制物价上涨的局面。
中国能否在灾难之后控制通胀将是政府形象的关键指示器,保持基础食品价格稳定被视为社会稳定的关键。去年夏天中国猪肉价格开始上涨之时,温家宝敦促地方官员控制价格。四川的猪肉生产占中国猪肉产量 11% 以上,而且是中国谷物产业的心脏地带。由于种种因素,今年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 22% ,上周中国已宣布开放国家储备的数万吨谷物和植物油等紧急措施。
温家宝总理坦言, 2008 年是最困难的一年,难就难在不可测因素性,不确定性强。在地震灾难的影响下,当前中国经济走势充满着不确定性。首先,面临着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但总体趋势则是不断恶化,并且其恶化程度可能远远超出事先想象。第二是面临着某些重要的经济临界点的变化,经济运行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第三就是物价上涨的压力。
无论是从目前的国际市场涨价压力,还是按未来中国成本正常化的压力,中国都将进入一个持续的物价高增长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资产价格特别是房价也会因整体物价的上扬从而出现上涨的压力。除了上面列出的种种因素外,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外汇流入中国 1500 亿美元以上。其中,约有 800 多亿美元是难以解释的部分,其中大部分是看好中国资本投机的“热钱”。
中国经济学家谢国忠日前表示,中国短期内要想把通货膨胀压下来是很难的,因为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国现在核心问题是要控制通货膨胀的预期,目前最好的办法是把利率加到和通货膨胀水平一样或者更高。 4 月,中国消费物价指数上涨率为 8.5% ,创 12 年来新高,远远超过温家宝总理所订下的全年 CPI 控制在 4.8% 目标。按照中长期标准,中国已经进入通货膨胀时代。 谢国忠分析,来看,中国通货膨胀率短期下降比较难的原因是,中国粮食、能源价格和国际水平差距很大,因此潜在通货膨胀上升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中国价格和国际价格接轨后,还会带来更多的通货膨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