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高高在上何去何从?

前些日子伊朗核问题事态升级,引发国际原油大幅上涨,中东地区似乎从未离开过公众的视野。综合判断本次地缘政治风险事件已到强弩之末,油价将对此前的中期上涨趋势做出调整。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原油是各国社会经济的命脉,任何原油问题都足以上升到一个国家的战略问题。全球原油分布极不均衡,存在地理上严重的供需错配,使得原油生产国与需求国在制定一系列政策时,都要包含对原油安全的优先考虑。围绕原油价格产生的矛盾,往往缘起于政治变局,终又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因此在基本面供需关系之外,政治是原油的另一核心影响因素。

进入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紧密连结在一起,似乎历史上由地理位置决定国家命运的论调已经过时。然而对中东地区而言,显然这是个例外。中东是世界上政局最为复杂,社会最为动荡的地区之一,地缘政治仍是其命运的主导因素,亦是研究国际原油的重中之重。二战结束后,世界大部分地区至少恢复了表面上的和平,但中东却开始了新一轮的世纪战争。以色列复国至今,中东地区先后爆发五次中东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伊拉克内战,以及也门内战,规模可以称为战争的共11次,大小战事70余起。其中直接波及两大产油国伊朗和伊拉克,背后是美国和俄罗斯的代理人战争,目前已经发展为牵涉以色列、沙特、叙利亚、土耳其等国在内,极其错综复杂的多角关系。

中东地区地缘政治的核心矛盾是中东产油国和西方消费国两大利益集团的博弈,直接表现为阿拉伯世界与西方文明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在OPEC内部,美国针对各成员国的固有矛盾,施以区别对待的政策,试图瓦解OPEC各国的合作根基。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趁霍梅尼立足未稳之际,国富兵强的伊拉克悍然入侵伊朗,背后离不开美国的援助。两伊战争持续了八年,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债台高筑,原油工业发展迟滞,社会经济倒退至少20—30年。目前,美国主要利用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在伊斯兰教旨上的分歧,激化以沙特和伊朗为首的两派间的矛盾,以进一步破坏OPEC产油国行动的协调性。

凭借压倒性的军事力量,1990年美国藉伊拉克对科威特的侵略发起海湾战争,2003年又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伊拉克战争,彻底摧毁萨达姆政权并瓦解了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反美势力之一。同时,在阿拉伯世界外围,美国积极扶持盟友以色列,帮助其度过建国之初的脆弱时期,并在随后的中东战争中对伊斯兰国家屡战屡胜。美国及北约在中东的军事行动带来了一系列后果,迫使沙特、科威特等石油巨头不得不重新倒向西方,以寻求国防安全上的庇护。于是,在OPEC崛起后的几十年间,美国仍然保持着对国际原油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中东地区产油国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原油博弈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时间跨度旷日持久,各方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十字对新月的刀剑相向,又有貌合神离的同室操戈。深陷这两大集团的利益漩涡,中东地区的变乱格局应无止息。然而应该清楚的是,尽管利益争夺十分激烈,各方至少在维持原油市场稳定上存在共识,毕竟油价脱轨之下几乎没有赢家。因此,中东地区的博弈在斗争与合作中逐渐演变成一种动态平衡,并将长久持续下去。

本次伊朗核问题引发的国际原油上涨已经是强弩之末,地缘政治风险因素正在被市场消化。从原油供需关系角度看,目前不足以支持如此高的位置,油价将迎来一轮回调,震荡中向基本面逐渐回归。但中东地区始终处于多事之秋,OPEC与美国关于原油定价权的博弈仍将继续,阿拉伯世界和西方国家文明与利益的碰撞下,也许下一个地缘政治事件正在悄然酝酿之中。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