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说“年头岁尾,过小年” 

张 名 艾

转眼间一年又要过去了,年尾岁头,中国城乡沉浸在热热闹闹欢度春节的氛围中,小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年元旦节,加拿大华侨老人孙岚女士给我发来短信,在祝新年快乐之余,又提到她前年在《北美时报》看到我写的《杀猪宰羊过大年》文章,钩起了她难忘的乡愁。她说狗年春节就要到了,问我什么是小年,怎么自己童年在老家东北好像没有过小年节习惯,怎么回事?

实际小年并非指一个固定节日。新世纪,中国人民富了,继承传统民俗文化热情高涨,“存古、复古、创古”节日也与时俱进多了起来。中国人俗称过春节叫“过大年”,春节第一天叫“大年初一”,既然有“大年”,就会有“小年”搭配。按传统习惯,春节一般从祭灶开始,到元宵节结束,祭灶到除夕是风风火火忙年、办年货阶段,初一到元宵节是欢欢喜喜拜年、庆年阶段,共20多天。许多地方把“祭灶”和“元宵节”称为小年,“同日双节”;上海把除夕前一天称为小年;有些地方把初五(财神日)、初十(石崇拜日)称为小年,古海州的小年节是正月十二;南京和云南部分地区的小年是正月十六,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小年节分布在年头岁尾十二个不同日子,堪称节日奇葩。唐贞观时期和现代一些地区把腊八节作为春节的开始,甚至把腊八节称为小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小年节”是中国民间因地制宜、灵活安排的一个节日,各地时间、风俗习惯千差万别,所以小年节被称为“活节”,但都被视为“春节大戏”中的不可或缺“开场戏”、“压轴戏”和“加油站”。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谚说“陪不尽闺女,过不尽年”,又说“没有忙不完的年,也没有过不去的年”,过年富家花钱无度,还是忙不完、买不完,穷人则“初一当着平常过,莫对孩子讲过年”,有些地方就没有过小年节习惯。

加拿大华人议员谭耕的关于将每年中国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命名为“春节”,正月初一为法定假日的议案获得联邦国会通过。我2005.2013年两次去加拿大探亲待了三年时间,亲历华侨华人过春节情景,加拿大、美国华侨华人记住乡愁,传承春节文化情景,毫不比中国两岸三地逊色。从2017年起,春节已经是加拿大法定节日,谭耕议员说:“希望通过春节这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让加拿大社会更多了解和接受华人及中华文化,提升华人在这里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信心”。加拿大是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华裔200多万,约占加国人口的7%,官方鼓励和支持把各族裔文化中精华的、积极的部分带到这里,与大家分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报透露,目前西方的圣诞节、中国的春节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性节日。

中国的春节原名“元旦”、“岁首”、“新年”,诞生于农耕社会的夏代,已有4000多年历史。商、周、春秋战国及秦代“过大年”的时间并不统一,汉武帝时重修“历法”,确定每年正月为一岁之首,正月初一为元旦节(夏历新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孙中山先生当大总统时,提出中国实行公元纪年法(俗称“公历”、“洋历”、“阳历”)与国际接轨,同时保留传统的农历(俗称“阴历”);1949年9月27日,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把阳历年第一天称“元旦节”,把阴历年第一天称“春节”。这一“双纪年法”,被东南亚、东北亚一些国家采用,春节成为东方世界的共同节日。2004年美国纽约州规定“春节(农历大年初一)”为法定假日,后来许多地方效仿。几千万华侨华人遍布全球,他们把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带到各地,成为各多元文化国家靓丽风景。100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剧烈变化,而一年一度的“大年节”也烙上了明显的时代印记,但它的传统色彩,如亲情、和睦、欢乐、记住乡愁及对未来的美好祈盼,仍是不变的底色。年头岁尾“小年节”是春节的“前奏”或者是“结尾”,为春节给力助威,受到越来越多普通百姓的重视和喜爱。

许多地方把“祭灶节”称为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即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平民百姓是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船民)是腊月二十五。中原地区,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受官气影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多为二十四;长江、珠江流域船民则把小年选在腊月二十五。中国“老黄历”上虽然没有“小年节”,毋庸置疑,民间自选、自定的“小年”历久弥新,变得与时俱进,更有时代意义、更贴近民意了。

“祭灶”是农历新年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来源于传统“五祀”的“祀灶神”。“五祀”指祭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带有原始拜物教痕迹。“灶神”全称“九天东厨司令灶王府君”。民间传说,有个张姓男子婚后不务正业、吃喝玩乐、把家业败尽、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靠乞讨活命。有一天乞讨到前妻家,羞愧之余一头拱进炉灶里把自己火化了。玉皇大帝认为他还有羞耻之心,于是封他为“灶王”,负责记录每天各家各户善恶功过,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去天上向玉帝述职,汇报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功过是非。

“祭灶”居“五祀”之首,“灶王府君”在民间有绝对权威,家家视灶老爷为一家之主,都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愿媚与灶”的话,认为“祭祀灶神”比祭祀其它神重要。清朝雍正帝每年腊月二十三率皇子帝后在坤宁宫“祭灶”,民间效仿时为避讳,在时间选择上因地制宜、各取所需,逐步形成“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

在现代,尽管中国各地对“过小年”的时间如何确定有不同选择,传说与习俗也不苛求统一,但古老先民对“灶神”崇拜、信仰有加。一年到头,家庭成员有成就时会到灶王前报喜,有过错会到灶王前忏悔。此种做法带有一定迷信色彩,但它的正面意义不可否认。人们如果都能时常“三省吾身”,“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对个人成长成功、对家族兴旺“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比空话连篇的说教更能立竿见影。

古代“二十三,祭灶王,糖瓜粘、过小年”风行各地,糖瓜团、粽子糖、糯米团、麦芽糖、祭灶饼等是小年标志食品,家家还要在灶膛里烧芦柴、花纸扎的天梯、毛馿、盘缠等,食品不仅家庭成员吃,也给灶老爷吃(用糖粘灶老爷嘴),希望他上天多多说好话,不要说自己坏话。“祭灶神,过小年;论功过、莫犯错”的习俗,表达了中国人朴素的思想感情和期盼阖家平安、幸福美好的愿望。在城市化日益加速的今天,烧柴灶基本消失,“祭灶神、过小年”风俗亦已异化,被“祭完灶,办年货”或者“过小年,闹花灯”,“赶回家、过小年,办年货、敬双亲”所代替,并被赋予阖家团圆、敬老爱幼、社会和睦、吉祥欢乐等理念和内容,更贴近民生、贴近时代,把年味烘托得更加祥和温馨、喜气洋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