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时代
本報專欄作者:梁丹青
前言
当人们形象地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比喻成“海归”时,预示了一个全新、开放的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更多学有所成的留学人员又回到祖国。今天,“海归”已成为时尚的话题,海归也在形成一种潮流去融入中国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中。
王辉耀是九十年代回国创业的先锋者,同时担任欧美留学生同学会会长的职务,曾出版过六本著作,推动了海归群体在中国的事业发展道路;张辉曾留学于新加坡和英国,回国后加入了媒体行业,执著的梦想让他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事业方向;不敢相信年纪轻轻的Lucie是位法语老师,感性、聪慧的她为了深爱的“咖啡伴侣”回到中国,七年的法语学习让她深深地喜爱上法国文化,传播法国文化也是她一个心存已久的愿望。
王辉耀
毕业院校: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MBA,国际商务博士。
现工作地:北京
职 业: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回国的?在国内你现在从事什么行业?
王辉耀:我是1993年回国的,算是比较早回中国的。回国后创办了一家国际商务咨询公司。和加拿大政府也有些项目在合作,比如加拿大木材局在中国的业务是我们公司在代理。加中交流和贸易往来都是我们的主要业务。
记者:你当时在加拿大从学校毕业后,有在加拿大工作的经验吗?
王辉耀:我应该是比较幸运的,毕业后先后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从事项目融资,在北美工程和项目咨询管理公司SNC-兰万灵公司过,在回国自己创业之前,出任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商务经济参赞,负责加拿大魁北克在香港及中国地区的经贸业务。但是我后来还是选择自己创业。
记者:在国内创业的十几年间,顺利吗?
王辉耀:当年回国创业确实抱着一个“人生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突围”的目的,不要去过一辈子能看到头的日子,创业是条艰难的路,但是选择去挑战。
我刚回到北京的时候在友谊宾馆租了一个房间,既作办公室,又作卧室。电话机白天用以接电话,晚上则收取国外来的传真,24小时连轴转。当时要装一个传真机,要到邮电部去申请入网的批件,当时我们进口一台电脑要跑海关20多趟,成立一个办事处花了半年的时间。就在这种环境中开始的创业之路,现在回国创业的人比较幸福,国家会创造很多有利机会和优惠政策。
记者:海外学子回国创业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王辉耀:我觉得有两个事情肯定很重要,第一个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团队的协作和创造力,比如在中国海外上市公司里面有一半以上都是由海归创办的,他们有的是一个核心小团队一起回来。有了这个团队以后,第二个重要就是资金,要找到资金来支撑这个团队,来支撑你产品的研发,或者做你任何事情,我觉得这两件事情非常重要。
记者:当时选择回国发展,家人支持你的决定吗?
王辉耀:在做出回国这个决定时,太太是很支持的;当时两个孩子还小,所以学习上、语言上都没有问题。
记者:你提出“新华商”概念,鼓励大家跨越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国界,对想回国创业或回国求职的海外学子一些什么建议?
王辉耀:我的建议是回国创业不一定都要是高科技创业,当然高科技有它的优势,但是在中国第三产业也需要高质量的发展,我有一个朋友从加拿大回来后创办了俏江南餐厅,俏江南现在在北京有了连锁品牌后,连六方会谈都要到那儿去吃饭。还有一个资深的牙医专家,也准备回中国发展,创业的思路其实很广,但是一定要注重诚信和品牌的确立。从海外回去创业,就要把国外的先进理念、技术或产品带到中国,也可以把中国的市场国际化,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合点。
新时代海归寄语
我很看好海归这个群体,这个群体具备国际化、知识化的优势,他们熟知市场经济,掌握现代化技能,了解国际游戏规则,又掌握国内发展情况,有着海内外广泛的人脉网络,这种国内外优势一旦对接起来,能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家要利用好海归的优势,把中国的发展与国际化进程结合起来。
海归作为和国际化接轨最前端的人才,当然应该最先顺应这样的潮流。我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也希望我的经历能够为年轻人有一些借鉴。
海归是个后发优势强劲的群体,中国越国际化,他们的优势将越明显。日本、韩国和港澳地区之所以发展快,很大原因是国际化人才多,香港才600多万人,但光有海外工作和海外教育经历的人就有近100万。海归现在进入最多的还是外企,我们应该吸引更多的海归到国企、民企和政府中来,在不同的领域、事业上创造更多的价值。
张辉
毕业院校:英国拉夫堡大学
现工作地:MAXIM《风度》杂志,客户经理
职 业:上海
记者:你在英国留学了几年?读什么专业?
张辉:我本科在新加坡读的工商管理,英国留学一年间,读的是国际银行学硕士。其实我觉得自己走了很多弯路,国际银行不是我最喜欢的专业,我比较喜欢Marketing专业。当时有些急功近利,以为国际银行专业毕业后工作机会多,但是后来才发觉这个行业根本不适合自己,市场营销才是自己喜欢和擅长的。
记者:那你喜欢有挑战性的生活?
张辉:是的,喜欢有挑战性的、富有激情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喜欢旅游,特别是自助游,也拍摄了很多照片,有就会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现在的工作我很喜欢的。
记者:喜欢在英国留学时的生活吗?
张辉:非常喜欢,除了圆了自己的欧洲梦之外,我也差不多走遍了整个英伦,体验了不同的生活。留学期间还跑了两圈欧洲,感受了欧洲大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包括历史,建筑,人文和风景。不过嘛,出国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学习,呵呵。英国的硕士课程其实是非常紧张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并不像外人看的那么自在,但是我一贯秉承的理念就是:学习要刻苦,旅游要疯狂。总的来说,我的生活安排既井井有条,也很丰富多彩。
记者:当时没有想过留在英国找工作吗?
张辉:在英国工作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是在一家华人的公司,从事留学咨询工作,后来还是打算回国发展,国内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记者:回国后,很容易找到理想工作吗?
张辉:总的来说不是特别容易。因为我所学的专业,限制了我找工作的范围。花了差不多1年的时间,我才在MAXIM《风度》杂志稳定了下来。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也希望将来在媒体行业有所发展。
记者:那给大家介绍一下回国后找工作的经验?
张辉:我觉得应该分别谈,有经验的和没经验的找工作的方式是不相同的。现在留学生越来越年轻化,很多都是毕业了直接出国,然后回来找工作,这些人其实找工作最困难。我建议他们从基层做起,在大公司历练一下,将来升职的机会是很快的;对于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来说,网络、猎头和社会关系是找工作的关键。此外,很多公司还是有内部推荐的机制,所以如果有朋友或者学长在里面推荐一下,机会就会增加很多。在网上挂一份自己的简历,经常刷新一样,可以增加被选中的机会。猎头公司推荐的职位,基本上薪水都是很可观的,大家也可以多关注一下。
心灵的激荡
在国外的时候想回国,回了国又有些怀念国外的生活。报纸上报道那些离开城市喧嚣的生活,去丽江开家小店,过着田园般生活的人,到底是勇敢还是懦弱呢?和一同回国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他们都同意不同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结论。从比尔盖茨的角度来看,肯定是一种逃避生活的态度,是懦弱的表现;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一种勇敢,因为他们自己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我说的是: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有些人是追求生活,有些人追求成功,有些人追求自我,因此很难评价他们的行为。如果是因为不堪生活压力去那里,那么肯定是一种逃避和懦弱;如果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放弃身边的一切,去那里追求理想的生活,那么肯定是一种勇敢的行为。
与他们相比,无疑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已经做了一个选择,我非常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即使会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总的目标是不变的。既然我选择了回国,就会认真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无论如何,生活的彼岸总能让人看到希望的。
Lucie
毕业院校:巴黎瓦尔德马恩大学
现工作地:上海
职 业:法语培训员
记者: 你在法国读书时,学的是会计专业?
Lucie: 因为这个专业在当地比较好找工作。随着中国和法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加大,法国有很多大客户是中国企业,因此当地的一些大型的会计事务所需要一些中国的员工。当时学这个专业想留在法国,但是要想找到好工作,需要比法国人有更多的优势。
记者: 在国内学的什么专业?
Lucie: 本科学的是法语专业。在法国这样一个法制的国家学会计要懂很多法律知识,法国的学生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上各种法律课程了,我没有任何优势和基础的情况下,学习是很费力的。
记者:在法国读书时,你还打工,三年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Lucie: 我其实是个很辛苦的学生,一直都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但我很感激生活对我的磨练,体验过生活的苦才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留学期间,我只用了家里十万人民币,其它都是靠自己打工,回国时还带了点欧元。在法国奋斗的这三年,锻炼了我生存的能力、磨炼了我的意志、拓宽了视野,也留给我很多人生美好回忆。
记者:为什么选择回国?
Lucie:主要原因是爱情的驱使让我义无反顾地选择回中国,其次是我是个喜欢接受新事物的人,有勇气开始新的生活。回到中国我也可以继续做有关于法国文化交流的工作,这也是回国的原因之一。
记者:喜欢现在工作吗?
Lucie: 虽然我现在做的工作与我学的会计专业没有任何关联,但是我不后悔自己所学的专业,如果有一天自己当老板创业也可以用得着。成功不取决于你的专业,而是你坚持不懈的态度。
记者:最理想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Lucie:我一直都有一个心愿是:推广和传播法国文化。这么多年的法语学习,让我很钟情于法国传统质朴的文化,也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涉猎法国文化的魅力。
至于理想中的生活状态,比较喜欢的Soho的工作方式,没有太多约束,每年都能完成旅游的计划。
记者:你在法国留学了三年,应该很喜欢那边生活,和国内的生活比较呢?
Lucie:正确看待法国在于近距离和远距离去感受它。当你身处法国的时候会有种视觉疲劳,最美的风景也不能带给你太多的惊喜,习惯了去享受法国原始自然的美态。
法国常有罢工,这会令生活有点反常而抱怨;远离法国的日子才开始留恋起那边的自由和博爱,空气是那么的纯净,有带薪假期,有沙滩美景┅┅
现在在国内的生活很忙碌,周末也常常加班,没有假期是我很反感的。公司的企业文化对员工很重要,特别喜欢Google公司的文化,能考虑到员工的想法,不是太商业化。在美国的总部,Google的员工可以带小狗上班。我不敢期盼中国的外企都能做到这样,但是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差距还是有点太远了。
想念巴黎
离开巴黎已经有一年多的时光了,但这座城市的影像久久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如果能有机会再一次回到巴黎,我的心境会如初临者一般:兴奋与忘我。这是个属于狂蜂浪蝶和酒肉之徒的城市,也是个属于哲人与艺术家的城市。不眠的夜和沉睡如墓园般的早晨,都曾回荡着我的足音。
法国人喜欢在路边的咖啡馆喝咖啡,享受着阳光给予的温暖,喝一口咖啡,点一根烟,看着街上人来人往,或是随意翻阅一本小说寄情于字里行间。这时我们该学萨冈,用Tristesse这个字眼,因为它是巴黎的基调。我想在巴黎人人都是寂寞的,无非异乡人的体会更为深切。
在巴黎,似乎人人都是异邦人,因为这个城市从不予人“家”的感觉,它太华艳,太辽阔,太多变,也太冷漠。如果要把巴黎当作是度假的处所并不合适,因为人们希望在假期中寻回旧日的自己,但是巴黎使人迷失,使人沉重。它是一座背景繁复的时装展示台,一个充满鲜花,喷泉与俊男美女的大市集。它是一首诗,一出不落幕的戏剧,一个永不醒来的长梦。在这么个地方,没有人能以它为家。
巴黎的夜晚流光溢彩,大部分的巴黎人仍然没有入睡。香槟一打一打地开,娴熟的歌手在泛黄的琴键上激情敲打,唱出一首又一首的灵魂曲。红磨房的妙龄女郎们身着火红色的装束,跳起勾人心魂的康康舞。迷眩的灯光,煽情的音乐,香醇的美酒,再加上一成不变的红色与青春的本色,使人暂且忘却了巴黎的寂寞。但激情的事物往往不能如细水般长流,随着最后一批夜归人的归宿,黎明前的巴黎又恢复了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