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情思
清明节是华夏儿女祭奠逝去亲人的节日,从它产生时代起就打上了慎终追远、尊宗敬祖、“知恩、感恩、报恩”、“百善孝为先”等烙印。有史可查,清明节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新世纪,国家把清明节列入法定假日,使清明节的重要性更加突显,节日时的情思更为悠长深厚。
(一)
古时,清明节的前一天称寒食节,这两个节日来源于同一个古老传说。这个故事因为有“清明节”而家喻户晓。
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君主的公子重耳,与几个随行大臣一起,为逃避迫害流亡国外。在疲于奔命的荒郊野外,重耳又累又饿,走不动了。在大家无计可施时,随行大臣介子推,跑到僻静处,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下去。公子很快有了力量赶路。
十九年后,重耳当上晋国君主,即历史上的晋文公。他登基伊始,重奖重用随他流亡的功臣,惟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介子推面君讨赏。介子推淡泊名利、“施恩不图报”,悄悄地携带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知道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绵山恭请介子推出山。
绵山林深路险,“云深不知处,虽穷索数日,竟不得”(《左传》语)。有人建议从三面放火烧山,逼出介子推。事与愿违,大火熄灭后,发现介子推与母亲都烧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看见此情景,痛哭不已。装殓时,人们从死者身后的树洞里发现一幅血书,上写“割肉奉君献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乃令祠葬于绵山之阳,以绵上为之田,供其岁祀,且改绵山曰介山云”(《左传》语),并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这一天家家户户不得生火做饭,只能吃干粮冷食。
第二年,晋文公再登绵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枝繁叶茂,焚毁的山林草场重新焕发生机,到处鸟语花香。晋文公诏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与农时24节气的“清明”为同一天),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清明柳”与常见的垂柳有区别,它的枝条挺拔向上,表现了介子推不同一般的气节和精神。晋文公的感恩仁义之举,赢得了“士庶”的赞美和爱戴,激励了国民奋发图强的士气,使晋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五霸之一。“清明节”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纪念逝去亲人”节日。
(二)
到了秦汉时代,清明节已经约定俗成为一年中家人团聚、祭扫祖先坟墓的节日,并把上古时期没有规范的墓祭“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汉书》语)。
到了盛唐时代,“祭祖、报恩、行孝”上升为重要的治国方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在柳暗花明之时,国家和地方要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在民间,清明节前一天,家家户户门窗上,要插柳条,一是为纪念忠孝节义之士介子推,二是为了避邪,三是祈求天地祖先保佑人间风调雨顺。
时至现代,“清明插柳”的习俗在中国农村仍很盛行,在城市已经很少见了。而“清明扫墓”的传统风俗习惯,不分城乡,各家各户都十分重视。清明前后,多数家庭都是大人带着孩子一起去上坟扫墓,缅怀祖先恩德。人人还要给坟茔清除杂草、“圆坟”培土,有的还在坟墓周围栽树种花。
清明节期间,一般多风少雨,天干物燥,扫墓焚烧纸钱,不慎引起山林火灾事件屡有发生,特别应引起注意。近些年来,各地纷纷倡导将“烧纸”改为献花,这一文明扫墓、安全扫墓的倡议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东南亚各地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也非常重视清明节祭祖,但为避免火灾,他们一般在庙宇、家族祠堂里面对死者牌位祭奠,清明祭祖在庙宇、祠堂里进行,此风俗在内地许多地方也逐渐流行开来。
新中国成立后,清明节祭奠革命先烈和地方故去名士已蔚为风气,机关学校、党派团体组织利用清明节给革命先烈和过世名人扫墓,敬献花圈,在纪念地举行入党、入团、入队宣誓,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有意义。
清明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中午一家人围坐一起,包荠菜饺子、吃荠菜饺子是多数地方的传统风俗。饺子俗名“万万顺”,吃饺子的寓意是以春为始,一年四季万事如意、平安顺利,对已婚未孕女子还有“交子”的心灵寄托。
(三)
中国人过清明节,延续了两千多年,形成的清明节文化深入人心,核心内容是“尊宗敬祖、慎终追远”,倡导人人养成“知恩、感恩、报恩”品德。这些朴素而又崇高的“百善孝为先”品格,是我们进行文明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正能量。中国政府顺应民意,规定清明节为国家法定假日。
历代文人雅士吟咏清明节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晚唐时期著名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描写的那幅风雨悲情画卷,读后令人荡气回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一千古绝唱,不光给后代留下美妙的意境遐想,还给安徽池州旅游和山西杏花村酒业带来无限商机。
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上海世博会”把用现代电子声光技术处理的“清明上河图”,开封“存古、复古、创古”的“清明上河图公园”先后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中外宾客面前,成为现代旅游的一大亮点。
春节过后,中华大地由南向北逐步告别严寒,迎来了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江南地区“春来早”,农历二月就展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诗句)景象。加拿大五大湖地区,清明节前后,虽然冰雪尚未全部消融,但在和煦阳光春风里,草坪开始返青,树木开始发芽,春种也即将拉开序幕。
中国黄淮流域的清明节和踏青节、风筝节是统一的,许多地方还举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祭祀大典”、“清明节庙会”等声势浩大的民俗活动。这期间,“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李商隐诗句),春回大地、柳丝吐翠、桃花泛红、梨花飞雪,一派“阳春三月好风光”。人们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人间的欢乐和春天的温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古时有“少女不进庙,少男不踏青”的说法,原意是让平时足不出户的少女们春游时敞开心扉尽兴说笑玩耍,不受异性干扰。这些封建礼教、陈规旧俗早已被时代所淘汰。清明节期间男女老少踏青赏花、摄影照相、唱歌跳舞、放风筝等,一派“天人合一”祥和欢乐景象。
清明节是华夏儿女不可缺少的盛大节日。“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宋祁诗)。让我们留下每一个春天的记忆,去迎接热情的夏天、丰收的秋天、成功的冬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