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芬: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大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约了安省佛教法相学会副会长潘雪芬做访问,这位端庄而有自信,并带几分智者秀慧气质的学者,对佛教的道理无所不谈,佛教与现代的世界观,佛教对新移民的影响,她都能分析得透彻深刻,就如上了一堂课。
佛渡有缘人
有人说,佛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往往使人却步。为了想了解多一些佛学,探讨佛学与现今社会的关系,以及佛学对新移民的心态会否有些作用,本报记者于是走访了安省佛教法相学会副会长潘雪芬。
潘雪芬表示,佛学不是高不可测的学问,反而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佛学亦可引证现今科学,也可以说是一门心理学,但最重要是遇,当遇上便是有缘,而佛便会渡有缘的人。当然,佛门常说:「诸行无常」,因缘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世上绝对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我们只要有一颗渴望真、善、美的心,我们就是有缘人。当因缘成熟了,自会对佛法生出向往和信任,自然就会被正法接引。无缘不是绝缘,只是当下无缘,一切都是在变化的,人的成长和价值观就是如此,因此,关于有缘无缘,我们也不能以眼下的现象而轻率地下定论。也许,这就是「大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如常便可渡,自修学习而成熟,能遇上已经是有缘人,佛后亦可学佛法便是有缘人,内因外缘条件便成熟,这就是缘。
潘雪芬解释说,「唯识」是境不离识的意思。「境不离识」的正确意义,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明白,必要引用唯识宗的专有名词作解,一般读者不易明白。而「法相」是指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唯识宗之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故又称法相宗。其实唯识、法相宗的理论包括「认识论」、「宇宙论」、「实践论」及把修行、证果等义理解释清楚。佛教所说的「无我」意思是没有永恒不变、能主宰的实我。但由五蕴所成的「假我」是有体有用的,是可以作善、作恶的。此「假我」是依因果关系,以「如是因、如是果」的规律下,六道轮回。
弘扬正信佛教的法相学会
潘雪芬表示,安省佛教法相学会Buddhist Dharmalaksana Society (Ontario),是由已故佛学大德罗时宪居士于1989年创立,是加拿大政府注册之非牟利慈善机构,以弘扬正信佛教、服务大众为宗旨,祈愿佛法正理能融入现代社会,助人开解烦恼,使生活安乐、世界和平,除每年开设免费佛学课程外,亦定期邀请高僧大德主持专题讲座,举办弹定班、研讨会、诵经法会、法器班等免费活动,及到各社区护理安老院探访长者,以话剧形式宣扬佛理,使长者能于黄金岁月中知所依止。
潘雪芬称,「安省佛教法相学会」成立到现在,出版过多套佛学书籍,并成为很多著名学府及各大图书馆的参考资料,如当今佛学名宿李润生先生以现代文字、依因明理则而撰写之《成唯识论述记解读》系列,分破执、赖耶、末那、六识、决疑、体性、修证七篇,次第出版,其中之〈破执篇〉及〈赖耶篇〉各四大册,经已面世。
佛教真理不因时代而改变
潘雪芬认为佛教的思想亦引证了现今的科学,释迦牟尼曾指著一杯水说:「我观此杯水,八万四千虫」,说明他看见了微生物,而人类在很多年后能以显微镜看见水中的微生物,才能证明佛陀的说话没有错。又说「三千大千世界」,现在我们知道有地球及银河系的存在,就说明了佛教的真理,是不会因为时代而改变。
营商的人为了事业不顺利而烦恼,病患者为了健康不佳而烦恼,学生为了学业不及别人而烦恼,甚至有的人只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终日郁郁寡欢。
烦恼就此而起,作为现代人,可以从学习佛学思想而将心里的郁结消除。
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正所谓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总会有产生的原因,烦恼也是如此,有因、有缘才会有果。佛陀说:「色有故,色起,色系,著故。于色见我,未起忧、悲、恼苦令起,已起忧、悲、恼苦重令增广。」人有种种的执著、贪爱,如爱美、爱吃、爱玩等,不能满足时,烦恼就此生起。如果能追本溯源,参透事理的原委,心结自然就能打开。
有些人在忙碌过后,一旦闲暇下来,忧愁的情绪会突然袭上心头。那是因为忙得没有目的,或者习惯用忙来掩饰内心对周遭环境、人事的惶恐,也有人以忙来满足内心的成就感,最后却也因忙而茫茫然。其实,人生无论做什麽事,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情面对,该忙的时候就忙,该闲的时候也要能放下,如此,生活才能过得自在。
佛学对新移民启示多多
潘雪芬表示,有些新移民经常抱怨,回想在原居地的风光事业,或有佣人使唤,但在加拿大则事事不称心,很多事情都要亲力亲为。有朋友听过法相学会主办的课程后,心境放开了,亦懂得放下,这样才能生活得快乐自在。哲学家培根曾说:「最快乐之事莫过于为所当为。」什麽事该做,什麽事不该做,心里应该有所衡量,抱怨不是解决困难的方法,懂得活在当下,就如元稹的「和乐天高相宅」诗中所说:「莫愁已去无穷事,漫苦如今有限身。二百年来城里宅,一家知换几多人。」遇到烦恼的事是人之常情,但是人的生命有限,切莫让烦恼来占据我们的人生。
佛学讲座遍北美
潘雪芬称,对佛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加由法相学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佛学进修班,主旨在于透过对佛教的经论选读,培养学员对佛教学理发展与内容获致有经典依据的、有系统的、清晰明确的客观理解。内容包括:印度佛学经论选读、原始佛教、般若中观学、法华圆教净外),下午2时至4时(为期约9个月),在1315 Lawrence Avenue East, Unit412, Don Mills Ontario M3A 3R3 (Don Valley Pkwy / Lawrence East)上课。
此外,由1999年开始,安省佛教法相学会每年均举办免费佛学班,第十三届佛学基础课程定于10月2日开始,逢星期日上午11时至中午12时30分上课,整个课程为期约九个月,内容包括:介绍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与及佛教成立时之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简明而有系统地展示佛教思想特质、精神面貌、流布概况等,令初接触佛学人士对佛家专有名词、观念及实践方法,有基本而正确的认识,出席率达八成之学员将获发证书。
另外,该会制作之佛学广播节目《演扬妙法》,分别在北美六大电台播放,欢迎各地听众按时收听。日期及时间如下:多伦多AM1430FairchildRadio加拿大中文电台-星期日晚上九时、CCB多伦多华语电台-星期六上午九时(星期日上午十一时重播)、爱民顿WorldFM101.7-星期日上午七时三十分、卡加利FM94.7FairchildRadio加拿大中文电台-星期六上午八时、温哥华AM1470FairchildRadio加拿大中文电台-星期六晚上九时三十分、美国纽约中华商业广播电台-星期日上午十时三十分。查询有关佛学课程,请致电:416-222-0066与郑先生或:416-223-1012与潘先生联络。
做完访问离开时,望见天空一片浮云,想起潘雪芬副会长的一番话,脑海浮现了这几句说话:演绎人生浮云梦,扬弃八万四千虫,妙道义理皆因缘,法相五蕴总是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