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加拿大不是移民的最佳樂土?
作者:馬文廣 (民生促进会)
眾所周知,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初期(1951年),外來的移民只有二百萬,佔全國人口的15%。自1960年代放寬移民的限制後,定居加國的移民不斷增加,至2017年移民人數增至七百五十多萬,約為全國人口的21.5%。
聯合國於今年初發表的[世界快樂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顯示,定居加國的移民的百分率高於不少歐洲國家,然而全民的平均快樂分數(Cantril ladder score)卻落後於勇奪全球最快樂國家的冠、亞、季、殿寶座的四個北歐國家 - 芬蘭、丹麥、挪威、及冰島,而只能擠身第九名(註一)。
根據集中探討國際移民快樂度的2018年[世界快樂報告],最有效影響土生居民和外來移民的快樂程度(Cantril ladder)的主要因素是:遇到困難時所獲得的社會支援(social support)、選擇適合個人生活形式的自由度(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及政府與商界的貪腐程度(perceptions of corruption)三項。上述北歐四國國民的平均壽命和人均收入雖然不及加拿大,但在這三項因素的得分比加拿大的高,因而屹立全球最快樂國家的前四位,而加拿大則屈居第七(註二)。
另一方面,加國是百多個採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030議程]的國家之一,目的是於2030年前盡量解決國內有關貧窮、不平等、氣候、教育及環境等問題。然而資料顯示,加國雖已擠身全球最快樂國家的前列,但達成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成績卻強差人意,例如在全國人口中,約10%仍處於貧窮綫下(2017年資料)、8%缺乏食物安全和營養不足(2012年資料)、50萬人沒有潔淨食水和7萬人沒有衛生設備(2015年資料)。相比之下,定居不足五年的移民的情況更惡劣,例如食物欠安全的問題比土生居民的嚴重、而患肺勞病的個案竟是土生居民的九倍;此外,在加國定居超過十年的移民中,25%缺乏基本書寫閲讀能力,33%沒有基本數學知識,這兩者高出土生居民的兩倍(註三)。在這些景況下,他們難免長期受困苦。
人們從原居地移民到加拿大,都希望能安居樂業。然而,是否能如願以償享受愉快的生 活,除了上述的因素外,還須視乎他們可否掌握重要的生活資產包括人文(human)、社交(social)、財務(financial)、物質(physical)、天然(natural)及政治(political)等六項,來設計有效的生活策略(livelihood strategies),進行可持續的民生活動(註四)。
不過,人們獲取生活資產和公共資源或服務的途徑、數量、時限及資格等往往受執政者所支配,其政策可會對個別社羣或人士造成障礙或歧視,使他們未能滿足其生活所需,而影響他們的安康和生計。因此,人們須善用自己的政治資本,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註五),向政策釐定者表達訴求,以期爭取和維持可持續的愉快生活(註六)。
附註
(一) Helliwell, John F., Layard, R., & Sachs, J. (2019).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9,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二) Helliwell, John F., Layard, R., & Sachs, J. (2018). 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8,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三) McArthur, John W. & Rusmussen, Krista (2017). Who and What Gets Left Behind? Assessing Canada’s Domestic Statu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Brooking Institute.
(四) Robeyns, Ingrid (2005).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A theoretical survey” in Journal of Human Development, Vol. 6, No. 1.
(五) 馬文廣 (2018). 公共事務與你息息相關-修訂篇,本會網站之[議論民生]專欄。
(六) Baumann, Pari (2000).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and Political Capital: Arguments and Evidence from Decentralis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India, Working Paper 136,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