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魯多大規模改組政府內閣 華人女婿麥家廉轉職出使中國
(本報訊)隨著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即將於1月20日正式宣誓就職並徹底改組白宮,加拿大總理特魯多1月10日也宣佈進行內閣改組:原國際貿易部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替代狄安(Stephane Dion)出任外交部長;現任財長的國際秘書尚平(Francois-Philippe Champagne)接替方慧蘭成為新任國際貿易部長;索馬里裔國會議員艾哈邁德·胡賽因(Ahmed Hussen)接替麥家廉(John McCallum)出任移民、難民和公民部長,而麥家廉被任命為駐中國大使;原婦女地位部長夏菊迪(Patty Hajdu)轉任就業勞動力發展暨勞工部長;原民主架構部長孟瑟芙(Maryam Monsef)轉任婦女地位部長;安省伯靈頓國會議員古爾德(Karina Gould)擔任民主架構部長。這次內閣改組,涉及三分之一的內閣部長職務,是特魯多去年11月4日宣誓上任以來最大規模的內閣改組。
外界普遍認為,杜魯多這次改組內閣,主要是要為應對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入駐白宮的新形勢做準備。持貿易保護主義立場的特朗普早前曾誓言稱,在貿易方面會採取保護主義、美國本土為先等政策,包括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甚至撕毀協議。這對75%產品出口美國的加拿大經濟來說,將是一場嚴重打擊。杜魯多在新內閣部長宣誓就職儀式後說:「很明顯,南鄰政權同時代表機會和考驗,以及不同的國際形勢。」他有信心,他的政府能與特朗普政府合作,但他重申會堅守加拿大價值觀和原則。
由聯邦國際貿易部長轉任外交部長的方慧蘭,早年擔任《金融時報》、《環球郵報》和《路透社》的財經記者,與美國有密切聯繫和廣泛人脈。杜魯多稱方慧蘭的關鍵任務,是要駕馭因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上任帶來的國內外複雜形勢。杜魯多表示:“美國的新政權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同時代表全球形勢轉變。”他指加人都期望聯邦政府調整陣容,以最佳團隊應對加人的重要事務,不論是與美國還是中國的關係。
這次內閣改組中引人注目的新任移民、難民和公民部長胡賽因,在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出生和長大,索馬里內戰加劇,他先是隨著家人逃到了肯尼亞,16歲時作為難民來到了加拿大,先住在哈密爾頓市後定居多倫多。在多倫多,胡賽因大學畢業後成為律師,熱衷參加政治活動,是索馬里人社區的活動人士,曾擔任加拿大索馬里人大會 (Canadian Somali Congress)的主席。2015年首次參加聯邦大選就贏得選民的信任,成為加拿大的第一位原籍索馬里的國會議員。
因為太太是馬來西亞華裔而被稱為“華人女婿” 的原移民部長麥家廉,卸任後獲委任為駐華大使。現年66歲的麥家廉出生在蒙特利爾,獲英國劍橋大學藝術學士學位,後在法國的大學取得碩士和在麥吉爾大學拿到經濟學博士。1976年至1994年先後在緬尼吐巴大學、西門菲沙大學、魁北克大學及麥吉爾大學任經濟學系教授,後在皇家銀行擔任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2004年,麥家廉出戰華人聚居區的萬錦─於人村選區,從此6次連任國會議員。他在前朝自由黨政府,從一介議員新丁步向聯邦國防部長、退伍軍人部長、國家庫務部長、開支重檢委員會主席,直至前聯邦自由黨政府改朝換代,可謂是“政壇老將”。 而且,他與華人社區的關係也較為緊密,是參加華人社區活動較多的國會議員,並曾多次訪問中國。有評論認為,讓麥家廉出任為駐華大使,反映杜魯多對加中關係的重視。麥家廉也表示,他對這項任命感到興奮,但這個變化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大,因為他的個人生活和工作早就和中國有聯繫。前加拿大駐華大使馬大維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麥家廉是個很合適的駐華大使人選,但他指出加中關係不止是貿易,還有環境、衛生、教育等重大議題,另外中國通過網絡間諜活動等方式介入加拿大事務也將是一個越來越大的安全挑戰。
圖
胡賽因1月10日宣誓就任加拿大聯邦移民、難民和公民部長。(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