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音樂教育思想
美國教育者在1986年的全國大會中總結了10條音樂教育思想。就是上個世紀80年的教育思維,和我們生活在21世紀的音樂老師,扯上什麼關系?
我閱讀過後,有沒有共鳴?我楝選了幾條我是明白理解的,有感動的,有反應衝動的,和讀者們分享。
縂的來說,作為音樂老師,我們要弄清楚,我們是選擇一個職業,一門技能,還是傳授一種文化?是否音樂文化為大前題,還是因應客戶的要求,在這裡泛指學生家長,成為配合考級制度的中間人?
每次談到後者的論點,我必定有很多嚕囌。為什麼這種祇求考級的學習心態,就是在華人社會蔓那麼快,那麼狠?
每次我在溫哥華或者多倫多考鋼琴試,應考生可以是很少的孩子考上高級則,但是一般都不會是理想的水準。如果是本國其他省份就沒有這個奇怪的現象。
各位鋼琴老師,讓我在這裡呼籲,請不要盲目附和,不要讓學生家長牽著您們的鼻子。不要在廣告上登上:“在五年幫考完十試”。儘快將考級的任務完成不應該是您們教學重點。我們要宣揚的是:音樂,音樂人生,音樂世界。
說回上述的10條音樂教育思想,談到”音樂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向下一代循環我們的文化傳統”。身在加拿大,我是非常推崇這個理念。時常讓學生在音樂會裡演奏中國樂曲,給本土聽衆欣賞到中國音樂獨特風格,也讓華人小朋友感受到中國音樂和文化。
另外一條是:” 音樂教育是要幫助每個學生發展音樂潛能,而非僅僅傳授一種技能。” 學習鋼琴就是技巧和音樂的大融滙。一般來說,中俄的教學重點是技巧的磨錬,彈奏技術術要精益求益。
在我來說,再精湛無瑕的演奏技巧,都是一台機械,有什麼看頭?沒有音樂的原動力,聽衆沒有共鳴,沒有感動,完全失去意思。
他們也有提到演出者的獨創性。我想,這個可以解釋為演奏者風格。一個完整的演奏,要表達出4種風格:年代的,作曲家的,每個樂曲的,和演者者個入風格。
(張珮珊是皇家音樂學院鋼琴考試官。任何問題, 歡迎電郵jcmusic@shaw.ca 或瀏覽www.jcmusicpiano.com,或關注微信:jc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