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气”漫谈      

作者:星学

自古以来,文字形容中外男性的典型气质,概多以“阳刚”、“坚毅”、“强韧”、“雄赳赳”等词汇蔽之。女性的呢,正好与之相反,“阴柔”、“温婉”、“婀娜”等。这大概是上帝造人之初所赋予的各自不同的天性吧,以便让男女有分别、阴阳可以结合、刚柔共济,成为完美的一体。即使是在通常的描写刻画方面,若是温文孱弱的女性做出了不凡之举时,往往会冠以“刚烈女子”之称,或是“巾帼英雄”等,不输须眉。

而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审视,可能由于父系体制的形成并延续下来结果,由于身强力壮的男人在艰苦的生产活动和连绵不断战争中的优势地位与作用,更加酿造成了男士们的易怒、好斗、勇猛彪悍的作为性格,显得粗犷豪爽霸气。常言的“七尺男儿”、“血气方刚”、“铁血丈夫”、“挥斥方遒”等等,遂都不例外地成了多数男孩子打小追求、欲将来达到的“崇高理想”与“完美人格”。就连那位“革命导师”马克思先生,在其著的《自白》中回答女儿的提问时,也都强调了男人的最重要的品质为“刚强”。

千百年来,男人的这种秉性已经通过了遗传倾向而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保持下去。今人甚至从考古挖掘出来的被火山岩浆掩埋了的庞贝古城的废墟中,发现的那些遇难遗骸各种死前的姿势,男女有别:男人的尸骨多呈现奋力挣扎、激烈反抗状态,而女人的遗体骨架则多是蜷曲状畏缩样,这同样显示了前者的鼎力相争、不甘于毙命;后者的逆来顺受折服屈从特质。

而从生理学特点上究其原因,男性的中枢神经系统一般比较稳定,较为理性,不太容易无缘的情绪波动,弗似女性那么的多愁善感、容易失控而抽泣。他们也较少开怀大笑,通常多是拘谨端着,不过若是笑了起来,就很有感染力。他们也极少哭泣,可是一旦挥泪的话,一定是真个到了伤心处。所以“男儿有泪不轻弹”,成为了千古名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曾经写到:“男子的美德,就是对自己的疼痛一声不吭”。这些生理特征均与女性的较为直觉敏感、情绪善变、易于倾吐宣泄内心郁闷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故而,作为互补心理,强悍有力、性格刚愎的男性,在中外史上历来多是女人心目中爱慕的对象和崇拜的偶像。

然而,时过境迁,男人的这种典型气质如今已不像以往那么“比比皆是”、“随处可见”了,取而代之的似乎是从长相到性情,反倒有些接近女性特点之趋势了。瞧眼下满屏的影视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们,净是些“奶油小生”、文弱书郎,小鲜肉,“男不男、女不女”的中性形象,却博得了现代少女的芳心,大行其道,以至于一段时间里舆论惊呼“中国的高仓健在哪儿”?再加上多项的体育竞技中,中国的女队多强势于男队的赛绩,更让人大发感慨“阴盛阳衰”。

在这种局面之下,当代的女性也逐渐改变了观念,弗再像过去那样注重男人的形体肌肉等,而是开始中意精神与内涵上的力量,以及意志素质,追求胆识、智慧、口才、博学等能力,和外表上的儒雅、文质彬彬。讲求阳刚蕴藏于文雅之貌相中,而非浅薄外露的四肢发达、孔武有力。这就形成了另类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只符号了。

对于男子气质上的这种改变,其实没啥值得大惊小怪的,也毋庸哀叹。从宏观上来讲,近世纪以来全球女权主义高涨,使得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崛起,与男子平等,同样地接受教育、参与各种社会事务与生产劳动。同时,也令男人们开始走进了进厨房、侍弄起孩子、投身家务劳作中。这种“同顶半边天”、“交换场地”的结果,也慢慢地使得男女性格形成的各自温床发生了变异。此外,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亦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了赤裸裸的相互残杀和血淋林的战争,而是变得克制、稍微“高度文明”了,叫男人们的原本“物质功用”益加减少些。

再从微观上来看,男人的体内有着与女人相同的X染色体,“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一点不假。除去相貌以外,男人的内心印记和本质都类同于女性,这也因他毕竟为女人所生、且自小到弱冠皆是从母亲的怀抱里汲取力量,女人气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的体内。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传统的男子气概”,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卫而已,并非真正的质地有机反映。男人通常试图显示自己不需要帮助、无所畏惧、不听命于人、也不重儿女情长等,来彰显特立独行,从而与女人不同,其结果恰恰是“欲盖弥彰”。所以,如今的“男人女性化”倾向,不过是星转斗移的“返璞归真”而已,从人类学的角度上,它也许是社会发展的特定时期的必然表现,不必兴叹,更无须作杞人之忧。

实际上,男人的真正力量就在于他的雄性中掺杂了几份雌性。只有那些粗中带细、或工于心计的男生,才具备成功的潜能。真正的勇敢,是冷静、沉着、审慎,它与粗鲁、莽撞、躁动有着天壤之别。天生并未具备伟岸的身躯、刚毅的面庞之汉子,可以用钢铁般的意志、稳健的作风、渊博的知识等来弥补自己生理特征上的不足。自古民间流传着的“男人女相,必成大器”,或许有那么几分道理。一个成功男性的铁腕与魅力,在于其熟练驾驭局面乃至世界的能力,而不是徒手直面搏击几个对手的膂力手技。

就像《水浒》中手无缚鸡之力的黑矮汉子宋公明,慑服了百员虎贲勐将、从而聚义梁山造反就是一例明证。汉高祖刘邦本人不甚会武功搏击,不像韩信那样“将兵”多多益善,但他却会“将将”,从而用将如流、最终击败了强大的劲敌项羽夺得天下。中共的首领毛泽东据说连放枪之术都不谙悉,也从不佩枪在身,却使得如云精兵骁将折服听令于他麾下,建立了一代霸业—-。可见古今中外,孱弱瘦削之士以其坚韧的意念、深远的谋略和娴熟的御人之术,能做出了惊天动地、力大无比的壮举,例子实在是不胜枚数。

况且现代医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之初,性本善”,千真万确。“男子气”的养成,实际上是青春期的心理调节之结果。而且随着这种气质的不断增长,焦虑、神经质现象也在添加,自我接受的能力还有所下降。有研究表明,那些男性气愈强的男孩,[或女性气愈强的女孩],一般在智力的发育上比较缓慢,可塑性和创造性也相对地较差。从这层意义上来看,男子气质的这种潜移默化倾向,或许还不失为人类朝着更智能进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