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筷子碰上刀叉

姚船

玻璃吊燈柔和的光灑落在橢圓形餐桌上,我在檯面擺上八對筷子,又在其中兩對的旁邊放上餐刀和叉。除了碗、碟和湯羹,在刀叉位上還加放盤子。

兒子早前告訴我們,他的兩位西人朋友很想到中國人家里享用中餐,還表示要學用筷子,因為這是中餐的標誌性食具。這對年輕夫婦我們認識,當然很樂意邀請他們來家里做客。只是他們第一次用筷子,難以得心應手,所以還是配上刀叉作為備用。

擺好餐具,我看着筷子和刀叉放在一起的樣子,似乎有點怪異,心里禁不住噗哧笑出聲來。好傢伙,真正的中西合壁。忽然一陣胡思亂想,要是筷子和刀叉有靈性的話,該如何交流呢?也許筷子會說,兄弟,吃飯嘛,高興暢懷的事,何必搞到動刀弄叉?氣氛多不好!餐刀也不甘示弱,回敬道,朋友,看我們把食物切成小塊,緩慢放進嘴里,動作多斯文優雅,哪像你們揮舞兩根棒子,像打擂台一様……

正在這時,門鈴嚮,打斷我的思路。其實,筷子和刀叉都是人們吃飯用的餐具,只是不同民族的人各自使用,包括食物、烹調方法,以至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和傳統習慣。

來加拿大後,我們第一次正式享用西餐,是参加一對西人老夫婦的結婚周年纪念餐會。原以為餐具只是一把餐刀一把叉子而已,右手握刀,左手拿叉,挺容易的事,殊不知盤子旁邊放着的刀叉和金屬湯羹各有幾把,有大有小,真不知如何先後應用。結果,前菜、湯、主菜和甜品一道道上來,我們把刀叉亂用一通。女主人瞄着我們,微微笑着。喝咖啡時,她走過來,問我們吃得好不好?我們連聲道謝,並補充道,不會用刀叉,笑話了。她忙說,沒關係,吃得開心就好。又教我們如何配用刀叉,還說,要是忘了,不要緊,從外到里,按順序使用就好。

反過來看,西人初學拿筷子,也多出洋相,連盤子里的東西都夾不起來,更遑論要送進口里。而且,有時也會犯糊塗。有次我們請那對西人老夫婦到酒楼吃飯,其中一道菜是姜葱炒龍蝦。他倆一塊塊用手拿,吃得津津有味。完了,待應端上一大碗温水。兩人同時露出遲疑和迷惑的神色。老婦人悄悄問我,這是什麽?我告訴她,是用来洗手指的。她聽了哈哈大笑,我的上帝!我差點以為是一款特別的湯。

加拿大是多元文化國家。一百多萬華人移民人口促成了中餐業在這塊異國他鄉土地上蓬勃發展。像多倫多、温哥華這樣的城市,中式酒樓、餐廳隨處可見。在熱烘烘的大廳中,不乏西人面孔。尤其是一些華人家庭,有洋媳婦或洋女婿,餐桌上筷子和刀叉相遇,已是平常事。

稍為用一下心,學會用筷子進食,並非難事。正如那兩位來家作客的年輕西人,起初用起筷子來動作笨拙,但終歸不用刀叉幫忙,直至晚餐結束。但要他們真正了解中式食物的特色和風味,從中品出精髓,領悟不同的飲食文化,就不那麼容易了。

中式菜餚,經過幾千年不斷演化和增進,色、香、味俱全,鑊氣十足,令人享受到舌尖上的歡快和滿足。不單炎黃子孫頂禮膜拜,西人也趨之若騖。不過,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和習俗,再怎様嘖啧稱讚,要西人放棄傳統飲食,改用中餐,就如要中國人全面改食西餐一樣,是完全不可能的。有哪一個民族,願意把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丟棄?!

當筷子碰上刀叉,有趣、有為、有新意。既不會互相排斥,也不可能全面替代。中餐和西餐,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在各自的傳統基礎上不斷發展。

筷子和刀叉,在餐桌上“和平共處”。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