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佛教 教育為本(一)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佛教隨著社會的需要和國際性的發展,已經明顯發現到弘法人才的短缺與不足。在二千多年前,佛教創立於印度,如今佛法遍布五大洲,廣受各國人民的喜愛與尊重。在美國、加拿大,佛法逐漸受到主流社會的普遍重視,學佛者日益增多,寺院團體亦不斷發展,但弘揚佛法的人才卻很少,寺院的僧才更加稀有。即使是佛國第二故鄉的中國,包括香港、臺灣、澳門亦存在著相同的問題。

因此,如何培養弘法人才的問題已是當務之急,但是培養人才不可以為了教育而教育,而應該是為了栽培適應現代環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今日佛教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未來佛教的生存與發展。

契理契機的佛教教育

培養弘法人才既要繼承佛教教育的優良傳統,亦要與時俱進開創新局面,才能讓古老的佛教在 21 世紀的眾多宗教中更有生命力和競爭力。佛陀創立佛教的本懷是為了解除眾生的生老病死苦,特別重視對人生解脫的實際追求,而不是空談玄理,因此佛陀的教法是以人為本,關心社會,造福人民。基本教義以四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以及三法印為主,教導眾生如何在苦海的人生中解脫出來。但由於眾生根機不同,所以佛陀用不同的言教譬喻加以教導,故有不同法門出現,正因為佛陀能觀機逗教,所以聞者無不受用,得益良多。《圓覺經》上有 :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佛陀的這種對機說法,反對教條主義的思想,正是佛教的教育本質與特色。

佛教由印度傳到中國,之所以能紮根中國,深入民心,普遍發展,唐朝慧能大師功不可沒。自從東漢初期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到了唐朝初期,整體佛教大都偏重經教義學之研究,而忽略了實踐的重要性。慧能大師針對唐朝以前佛教界這種去本求末的不正之風進行了徹底的革命,高舉「不立文字」,「以心傳心」,提倡「佛教生活化、大眾化」的教育特色,把當時以義解為主的佛教改造成對人生現實社會之關懷,深得廣大人民的景仰與尊崇,並對後來的宋、元、明、清各朝代以及今日佛教起到重要作用,這是佛教能立足中國而發揚光大的根本原因。以上事例證明,佛法要發揚光大,其教義一定要上契諸佛本意,下契眾生的根機,才能與社會產生共鳴,得到人們的重視和弘揚。

由此可見,當今的佛教教育應該是根據社會的需求,以新的思想、新的方式闡發佛教義理,解決當今的社會存在的問題。諸如當今人們處於商業競爭時代,壓力很大,常患憂郁癥,佛教如何以坐禪的原理來疏解患者的緊張情緒 ? 國與國之間因利害關系或立場不同而大動幹戈,佛教站在慈悲立場,如何開導他們化幹戈為玉帛 ?還有盜窈、欺騙、婚外情等社會問題,可以用佛教的因果報應來啟發和規範大眾。這樣的佛法,在社會才能得到廣大民眾的擁護、敬仰和推廣。讓世界有佛法的地方更加幸福、光明,佛法因為有眾生更顯出博大而精深,亦能體悟到《維摩詰經》所講的世出世間不二的境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