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佛教 教育為本(二)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人才應擴大招生 教育要多管齊下
培養現代佛教弘法人才的對象,首先應突破陳舊的教育觀念,其對象不應僅限於僧尼而應考慮到同時培養在家居士或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佛學愛好者。只要有志於從事宣揚佛法,推動佛教教理者均應歡迎參加。現前中國佛教教育制度的叢林式和學院式教育,雖然培養不少弘法人才,但隨著當今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復雜化,僅靠這兩種教育制度來培養弘法人才是遠遠不足以滿足佛教事業各方發展的需求。如果想要將佛法弘揚於世界並能穩固發展,勢必要有多方面的人才深入到社會各階層,以不同身份度不同的人,正如《妙法蓮華經普門品》所講 :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擴大招生範圍是當前佛教教育應該改革的地方,同時推廣各種佛教教育體系亦是當務之急,這樣才能招攬更多的人才加入弘法行列。教學地點不能只局限於寺院、講堂。我們要充分利用網際網絡傳播佛法,很多加拿大、美國的青少年居士都時常上網查詢佛教資料,這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學校,無論身處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一臺計算機,接上網絡便能了解到世界各所寺院、佛學院、佛學研究中心的佛學信息,亦可以轉寄予他人分享法喜。所以網際網絡弘揚佛法對忙碌的現代人來說是十分便捷、省時的現代教學方法,應該推廣更多的網站和網頁,特別是創辦網上佛學院和電子報刊。廣播、電視、報紙、刊物是普及佛教教育的另一種重要渠道,不分僧俗、老少、宗教、文化、種族,均可以透過這些媒體接融到佛法智慧和慈悲。另外,多開辦一些培訓班、讀書會、短期出家和夏令營等活動,可以讓一些無條件上正規佛學院的人有機會認識到佛教。
還有,佛學院與社會大學應加強交流、合作。佛學院可以聘請一些大學教授到佛學院授課,並鼓勵社會大學學生來佛學院學習佛法。比如宗教系、哲學系、歷史系的學生可以到佛學院選修佛學課程,並帶領他們參訪寺院,幫助他們加深認識佛教在社會上的重要性。同時佛學院亦應鼓勵授課法師到大學講授佛法,並推薦學生到社會大學深造、學習,如選修文學、哲學、歷史、美學和社會學等課程,這些課程有利於佛學院學生今後走入社會,為他們打下紮實的弘法基礎。佛學院亦可與社會大學舉辦一些大型的演講會和國際佛學研究交流會。總而言之,弘揚佛法培養人才應從點到面、從淺到深,從現在到未來,不斷地推動佛教與社會力量互相結合影響,才能在 21 世紀普施法雨,利益有情。
現代弘法人才應該具備的條件
弘法人才的素質好壞直接影響到佛教事業在社會的地位與作用。有的佛學院花了很多年時間培養出來的僧伽人才卻沒有能力承擔這錯綜復雜的現代佛教事業使命。學生掌握佛教知識十分豐富,但缺乏宗教情操的修持;有的修行很好,但不能深入淺出表達佛法妙義;有的能行亦能說,但不善於招攬人才和組織管理。所以培養 21 世紀的弘法人才,還要能深入研究,知行合一,應該著重綜合性的訓練,具有國際性視野,以及長遠的眼光,才能成為當代的法門龍象,荷擔起化世導俗的如來家業。如何培養合格的弘法人才,應具備以下的環境和條件 :
第一、佛教院校要有嚴謹的組織和科學的管理制度;
第二、要有高素質的老師激發學生為法忘軀的使命感;
第三、掌握現代科技器材教學是佛教現代化的開始;
第四、教材課本的選擇不要離開佛陀觀機逗教的教學特點;
第五、精通多種語言包括英文,是佛法國際化必備的工具;
第六、擅長組織管理,招攬弘法人才是佛教發展的基礎;
第七、善說法要、辯才無礙是百花爭妍時代應有的特長;
第八、深入社會、體驗社會、服務社會是人間佛教的特點;
第九、認識宗教、了解族群是維護和平的保障;
第十、一門深入、學修並重是體證佛法唯一的途徑。
作為當代弘法人才若能具備如上的要素和條件,定能在事業上運用自如,無論身處於何時何地,都能將佛種菩提撒遍全世界。
結 語
發展佛教,教育為本,既是當今現實的要求,也是未來走向的前途。它提出了培養弘法人才既要繼承佛教教育的優良傳統,同時又要與時俱進開創新的教育方式;既要擴大招生的範圍,同時又要與社會大學加強交流、合作;既要注重人才的培養,同時又要具備一定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