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思維下的政治口號得不償失
文:劉爵榮
分工(Division of Labor) 是經濟學鼻祖早在十八世紀奠定經濟學為人文科學的理論,自此,經濟學為民生褔利政策作出重要的貢獻,受到諾貝爾獎金的推崇。
分工理論主張善用專長熱練穫致低成本的功效,假若按照這一項原則生產然後交換,民生將大有裨益;其後理論再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利益理論”(Comparative Advantage),國際間也按分工原則生產後交易,把民生褔利範圍更推上一層。至廿世紀正值美國經濟大衰退危機中,羅斯褔總統推行新政期間,分工理論再經美國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 泰祖F. W. Tayor 推展,成為現代管理學中的專業理論,把工作細分而專業化,是提高生產和減低成本的方法,令大眾民生受益至今。
“本國人用本國貨”是直覺思維下的政治口號,無助改善和增進民生褔利。簡單直覺思維把外國生產趕回本國以為可以創造就業,但沒有考慮到隨後所引致物價提升可高達四成,因此削弱國民購買力,本國生產者會被迫減產等問題,最終還是影響國內外就業,得不償失。
美國今期新政主張把外國生產撤回本國,或徵取不輕的入口稅,目前在加拿大的汔車裝配業無疑會受到影響,大不符合減低生產成本目的,不但令國際價格提升,也令美國人要付高價,直覺地沒想到既害人又不利己的效果。緊接著這直覺思維,新政進一步要推低美元增加出口,害的是其他外幣包括加幣升值。新政一向大力抨擊中國使同這一技倆,本身卻直覺地採用,實際上除非美國能做到不再從外國進口,否則自設其害。
直覺否定環保好處,又同時採用能源供應自足,不自覺倒行逆施,與實証相背而馳,卻又影響本國或外國環保服務和能源生產事業如加拿大的人民生計。
國際間的貿易條約例如北美或太平洋條約,都是在互助互利的條件下訂立的,如今竟然不加思索一言推翻,豈非一盆落索?目前全球出口占生產總值估計約六成,如是則大家的民生利益將如何盤算?
只要稍覺誤差便把事情推倒,決非智者表現,尤其是國策施政者,掌握著民生褔利,採用直覺思維決策極不可取。中國商家馬雲說得對,美國經濟的差著不在外國而是本身調節不來。翻查中國、香港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歷,又何曾不經歷過這樣一番重重自力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