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庭文化漫談(一)

20161117日至20日,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在陝西舉辦了「汉传佛教祖庭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這次學術研討會由北京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协办,學術味道很濃。与会大德和专家围绕会议主题「祖德流芳,共续胜缘」,深入研讨汉传佛教祖庭文化的发展、继承和弘扬的問題。大家認為,推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佛教是最佳選擇之一。我代表加拿大佛教界參加這次提交题为《海外传法视野中的祖庭文化意识》的主题论文,並在開幕式上作主旨發言。在準備論文和發言的過程中,我參閱了有關祖庭文化的大量材料,現將我的一些體會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一、祖庭文化的出現

佛陀住世時,佛教教法是「和合一味」的。當時的局面是,一位老師,就是釋迦牟尼,成千上萬的弟子,都尊敬他,皈依他。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十大弟子。這相當於中國人比較熟悉的孔子與學生的情形。

《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多人,称「七十二贤人」。 孔子有十位杰出弟子,号称孔门「四科十哲」。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颜渊)、闵损(闵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予(宰我)、端木赐(子贡)。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冉有)、仲由(子路)。

這是一個典型的入世的例子。跟佛教恰恰是一個鮮明對照。因為佛教倡導的出世間法。佛陀的十大弟子,在佛陀涅槃之後,面臨的任務是宣揚佛法。佛陀的十大弟子,南傳北傳說法不太一樣。一般認為,是這十位尊者:一、舍利弗,智慧第一。二、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大迦叶,头陀第一。四、阿那律,天眼第一。五、须菩提,解空第一。六、富楼那,说法第一。七、迦旃延,论义第一。八、优婆离,持律第一。九、罗睺罗,密行第一。十、阿难陀,多闻第一。

老師離世后,要宣揚老師的思想,首先就得整理以前老師講過的講義。孔子的學生記錄老師的語錄,就叫《論語》,後來成為儒家經典。佛陀的弟子也做了類似的事情。《佛般泥洹經》記載了一個極具象征意味的故事:

「大迦葉賢聖眾選羅漢得四十人,從阿難得四阿含,一阿含者六十疋素,寫經未竟,佛宗廟中,自然生四名樹,一樹字迦栴,一樹字迦比延,一樹字阿貨,一樹字尼拘類。比丘僧言:『吾等慈心寫四阿含,自然生四神妙之樹,四阿含佛之道樹也。』因相約束,受比丘僧,二百五十清淨明戒,比丘尼戒五百事,優婆塞戒有五,優婆夷戒有十。寫經竟,諸比丘僧各行經戒,轉相教化千歲,千歲之中有持戒者,應在第四彌勒佛所,彌勒世尊當為天說經法。」

佛滅百年內的佛教,就已經形成了兩大師承、三大僧團的局面。第一次結集理所當然地由佛陀的十大弟子來完成,結集活動由摩訶迦葉召集,阿難為經法結集的主持人,優波離是戒律結集的主持人。結集完成後,因為沒有了佛陀這一中心人物,三位尊者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僧團的代表人物。結集之後,四處發展,僧團的傳承逐漸形成了重經法的阿難系師承和重律戒的優波離師承兩大師承。這兩大師承,以後形成了恒河以北摩偷羅地區的阿難系僧團,優波離系恒河以南優禪尼地區之僧團,以及優波離系恆河中游東方毘舍離僧團,共為兩系、三大僧團 。這兩大師承和三大僧團深深地影響了以後佛教的發展。後來佛教傳到中國,發展出了獨特的祖庭文化,其思想傳承了印度佛教文化和諸大菩薩的精神,並以中國佛教特有的風貌傳播到世界各地。

兩千年之後的今天,佛法的「神妙之樹」已經根深葉茂,所謂「佳木秀而繁陰」,從此繁衍的枝葉幾乎庇蔭到世界各地。佛教進入中國,發展壯大,在不同地域、不同時間和不同傳承下出現了一代又一代祖師大德,他們如星光燦爛,照亮了他們所在的時代,也照亮了苦海眾生的天空。他們修行、弘法、證悟、歸葬的道場,成為後人心目中的聖地。由此而衍生的一套價值體系,就是今天所說的「祖庭文化」。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