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庭文化漫談(三)
這一點,我們與藏傳佛教的傳承儀規相對照,可以促進我們更深層次地思考這一問題。藏傳佛教屬北傳佛教,与漢傳佛教、南傳佛教并称佛教三大地理体系,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但藏傳佛教更多地保留了密教特色,更加重視輪迴轉世學說,所以藏傳佛教的傳承是以「活佛轉世」制度來實現的。
其理論依據是佛教的「輪迴」理論。佛教認為,人死去以後,肉體就消失,但「識」的那部分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以後進入另一個剛剛開始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神。这被称为輪迴。佛教認為,人只有到達涅槃的境界方可擺脫輪迴,其他人在死亡後,會依據他先前的業,決定他如何轉世。
轉世制度最早起源於噶舉派,後來擴及藏傳佛教的所有宗派中。在原有的修行者過世後,經過某些宗教儀式,找出新任的繼承者。這位繼承者,被認為是原任修行的轉世,享受有他的頭銜,與一切宗教及政治上的權利義務。
而在儒家的观念中,祖先信仰更為突出以下,主要講究慎終追遠,表達對祖先的感念之情,也是相信祖先的在天之靈會继续保佑自己的后代。所謂「上無愧祖先,下不負子孫」,這已經普遍低成為人們生命中的重要信念。漢傳佛教吸收、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道教的一些成分,它的傳承特點就是祖庭文化。前者更多都體現了印度文化或佛教文化特色,後者則更多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特點。藏傳佛教重視生命個體的轉世,誕生於漢傳佛教的祖庭文化更重視祖師、道場和學說三者的結合。
(二)祖庭文化的地位
正因為如此,祖庭文化在漢傳佛教文化中地位十分重要,在我們佛弟子心中更是有神聖的位置。
1. 祖庭文化讓我們有敬畏感
祖庭及其衍生的祖庭文化,是祖師大德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而開創的。他們跋山涉水四處參訪,孜孜不倦研習經典,探幽索隱,在理論上發掘新亮點,在弘法上開創新天地,與諸佛菩薩相感應。所以我們一想起祖庭,心中總是充滿敬仰。
2. 祖庭文化讓我們有歸屬感
漢傳佛教有著完整的流布體系。成型於隋唐佛教繁榮時期的八個大乘宗派(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密宗、法相宗、律宗、三論宗、淨土宗)和兩個小乘宗派(成實宗和俱舍宗),是今日漢傳佛教所有流派之根源,流傳較廣,影響較大,基本涵蓋中國境內和亞洲其他地方如朝鮮半島、日本和越南等地的所有流派。儘管還有其他不同的說法。梁啟超認為有十三宗(《佛學研究十八篇》上冊,《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篇,梁啟超著,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它們是:大乘摄论宗、小乘俱舍宗、十地宗、三论宗、法华宗、涅槃宗、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等。季羨林認為律宗不能成为宗,净土宗没有自己的专有理论,也不能算宗;成实、俱舍都只能算是学派,不是宗派;三论宗后被天台、禅宗所吸收,不能独立成宗。能够成为宗派的只有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但無論如何,但所有四眾弟子都能找到自己修行法門的源流,從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祖庭,是我們精神家園。祖庭文化,是我們豐厚的精神遺產。
3. 祖庭文化讓我們有使命感
孟子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相信修行者對這句話有更深的理解。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前輩大德或爭取統治者和上層社會的積極支持,或在基層民間講法開示,使佛教在中國不但站穩腳跟,而且迎來了繁榮發展,是中國成為佛教傳播的中心。這些偉大功德,激勵後來者發揚大乘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認清自己這一代的使命,開創佛教發展的新局面。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指出:「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佛教的慈悲精神,振興祖庭文化,是新一代海外弘法僧眾的神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