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庭文化漫談(二)
- • 祖庭文化的內涵,由三部分組成:
1. 印度古德的法脈淵源,起象徵作用。
佛教講究因緣果報、重視祖傳師承。連釋迦牟尼佛之前的幾位古佛都有「七佛通戒」,一以貫之,何況佛陀之後的學派、宗派呢!所以漢傳佛教祖庭必探源溯流,恭認一位印度古德為祖。中國的祖庭文化總是要上溯到印度的某位大師以表示宗派的淵源。
比如,禪宗所傳承的正法眼藏源流,達摩菩提被認為是禪宗東土初祖,還有西天二十八祖,一直推到佛陀十大弟子摩訶迦葉。華嚴宗實際創始人是法藏,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即使由中國佛教論師所創立的本土性宗派,如天台宗,其實際創立人為智顗大師,但也追溯龍樹菩薩。要是依據章安灌頂《摩訶止觀》序中的說法,可分為金口傳承與今師傳承二系:金口傳承始於釋迦牟尼,大迦葉受法後一系傳承,至師子,其弟子末田地與商那和修二師同時,依《付法藏因緣傳》在印度共傳承二十四祖,龍樹菩薩也只是十三祖。
2. 中國祖師大德的思想、主張和精神,這是祖庭文化真正的價值所在。
這裡的祖師大德當然是指這一宗派的創始人。他們在佛教的發展中繼承發展,應機施化,闡發創新,獨闢蹊徑,自成一派。他們的修行法門、學佛體悟、理論著述、人格風範對後世產生了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如南山宗初祖道宣,先後依止智顗、智首律師鑽研律學,除被禮請參加玄奘法師的譯場外,四十年如一日,在淨業寺潛心禪定,研究律學。他所傳的《四分律》,在中國第一次樹立律學範疇,所著「四分律系列」《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四分律刪補隨機揭磨疏》、《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疏》、《四分律比丘尼鈔》、《四分律拾毗尼義鈔》,成為律宗經典,也是漢傳佛教重要名著。
天台宗的實際創立者智者大師,不僅開一代新風,而且改變了天台版圖的重心。天台宗造端於中國北方,中土初祖的慧文大師「獨步河淮」,在黃淮流域一帶「聚徒千百,專業大乘」;而二祖慧思大師則在河南光州大蘇山「晝談義理,夜便思澤」,修習「法華三昧」。經智者大師實際創立,天台宗就一直在南方的江浙一帶生根繁衍。其重心的南北轉移,不僅僅是簡單的地域上的變化。前輩學者早就指出: 「北朝末葉,衡嶽慧思、天台智顗極言定慧之必雙修,或亦意在糾正北朝一般禪僧之失歟!」(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二版0)
北方佛教重視禪定實踐的傳統和南方佛學重視佛教義理的特點在此得到了結合,南北佛教在交融中統一,功績何等偉大!
3. 地域和道場特點。
地域和道場是祖師大德事跡和精神的載體,其作用至少有二:
(1)為祖師大德的精神起見證、注釋、烘托作用。無論山水、建築、文物,還是道場、佛像、器具,都帶有祖師生活年代的時代氣息、祖師大德的個人印記。有濃鬱的歷史文化特色、獨特的文化價值。
(2)使後人有一個藉以憑吊、瞻仰、參觀、研究、學習的實體,其引導、教育、感召作用,不是僅僅研究著述所能比擬的。
祖庭文化之所以形成這樣的特色,是在中華傳統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交融的漢傳佛教文化背景形成的。
樓宇烈先生曾列舉了世界上典型的三種文化的生命觀。第一種是以基督教為代表的獨立個體的生命觀,第二種是印度輪迴的生命文化觀,第三種就是中國文化的生命觀。
中國文化的生命觀認為生命總的來源就是天地,每一類生命的延續是從祖先而來,個體生命是一類生命中的一個環節。而印度文化及佛教講輪迴、因果報應,因果報應關係體現在個體生命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人生難得,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做善事,成就佛道。融合了佛教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造就了獨特的祖庭文化現象。從歷史觀點看,漢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佛教思想和理論,才有了漢地佛教宗派的形成。這是漢傳佛教成熟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