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規矩和佛教中的戒律(一)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出家人最快樂

前不久,因為外出購物,來到了多倫多太古廣場附近的一家商鋪,當時人很多,於是就在靠門口的椅子上坐下來等。一同等候的還有幾個人,其中有一位中年人向我點了點頭,我也禮貌地向他笑了笑。他問我:“你是和尚吧?”我回答道:“是,我是出家人。”他又接著說:“我的外婆也信佛,‘文化大革命’前還經常拜觀音,但後來破“四舊”以後就沒有人敢信了。”聽他這麽一說,我便好奇地問他:“那你現在信什麽呢?”他回答說:“我現在什麽也不信。不過在大陸的時候,我也會到廟裏燒燒香、許許願,求個平安。”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神色黯然,似乎頗有心事的樣子。他突然問我:“你們出家人清規戒律這麽多,不辛苦嗎?”我笑道:“恰恰相反,我們出家人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這個人聽後,露出了一種十分不解的神情。他問道 :“你們出家人不能做這個,不能吃那個,這麽不自由,怎麽會快樂呢?”我反問他 : “你認為怎樣才算快樂呢?”他說道:“你看出家人不能喝酒吃肉,不能說謊,這樣多不自在。我們在家人就可以想怎樣就怎樣,豈不快活。”我停頓了一下,問他道:“你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喝酒,但你是不是有過酒後失言、酒後誤事的情況。”

他認真地想了想說:“是啊,我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就是因為酒後失言得罪了領導而丟掉的。”我接著問他 : “你可以吃肉,但你是不是身體狀況並不好 ?”他點頭說 : “是的,我的血壓血脂都很高。”我緊接著追問他 : “你說謊以後,有沒有良心不安,夜不能寐的時候。”他低下頭,沒有說話。於是我笑了笑對他說,這就是為什麽我說出家人是最快樂的人。

戒律與禮儀

想必許多朋友和我一樣,小時候,非常討厭家長老師給我們定的規矩和各種的禮儀、條條框框。特別是被長輩訓斥了以後,更是十分難受委屈。但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想一想,現在的言行習慣,莫不是小時候養成的。看到有些人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我們都會在心底贊嘆人家有教養。對那些粗魯莽撞,經常口出不遜的人,我們就會想這個人沒有教養。如果沒有小時候的那些管教,我們很難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以我為例,我就非常感謝我的恩師——閩南佛學院的創始人妙湛長老。妙老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每天早上四點多,他便拿著手杖到各個學生房門喊醒學生上早殿。用早餐時,妙老一早便等在齋堂,觀察每個學生的儀表和衣著。如果衣冠不整或沒有紮褲腳,便立即批評糾正,並命令穿著整齊後再回齋堂。每逢寒暑假並不讓我們休息,每天給我們安排許多任務,學習各種的規矩、威儀,當時覺得很痛苦,但後來意識到,如果沒有他老人家嚴格的要求,我們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績。這就是玉不琢不成器,刀不磨不利的道理。

其實我們小時候所學的禮儀規矩,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種戒。當然這種禮儀規矩離真正的戒律還相差很遠。不過有兩點是相通的 : 第一、禮儀規矩和戒律都是告訴我們那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第二、這些都是成就者為初學者制定的。為什麽這樣講呢?我們看所謂的禮儀規矩都是父母長輩們制定的,因為他們懂得這些規矩的道理,也就是小孩子為什麽要遵守這些規矩的理由。同樣的,戒律是佛陀為學佛人制定的規矩,我們守戒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要成為像佛陀那樣徹底解脫煩惱的聖者。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