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的心路历程

在加拿大的移民历史上,目前正在经历一个巨大的转换期。世界各地来的各类技术移民,在过去几年里源源涌入加拿大。这些技术移民大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如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卡尔加利以及爱德蒙顿。最大的移民群体来自中国大陆。

新移民决定背井离乡,离开中国大陆,原因种种,可归结为:
1)有出于想对西方的了解和对东方生活的体验;
2)有想出来淘金的;
3)有的是想出国另谋发展的;
4)有的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不愿意孩子一代在国内的残酷的升学竞争中去挣扎,为了给孩子一个安定自由健康发展的环境和一个更好的未来;
5)有的是向往西方的民主和自由;
6)也有不少人担心中国潜在的、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

比方说,严重的贪污腐败迟早会导致社会的大动荡;环境问题,如水的污染和严重的土壤沙化和尘暴,将导致生态和生存的问题;人口问题,长期的“一胎化”政策预计会使中国人口在约2020-2025年老龄化人口达20-25%。而当一个社会的老龄化人口超过20%,除去儿童和青少年,剩下的能从事经济生产的人口会太少,经济会支撑不下去的而导致崩溃。另外,长期“一胎化”政策所导致的重男轻女,男女比例失调。有人估计一、二代人以后,男性将超出几千万人。从理论上讲,一个社会有几千万的男性不能找到女性配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怀着不同的目的,不少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夫妇和家庭以及个人,决定加入技术移民加拿大的行列。

新移民的到来,无疑给加拿大带来多元文化,技术和劳动力市场,为加拿大的社会增添了生机和动力。然而,对大部分新移民来说,加拿大却不是他们在国内所想象的那样的美好。许多新移民来到这里,马上面临几个严峻的问题:英文或法文都不过关;发出无数求职信却没有一个工作面试机会,甚至一般打工的机会都不容易找到;带来的钱越来越少而心理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在这些人当中,不少原来在国内和祥、安定、舒适的家庭,来到这里后由于压力和烦恼,开始出现争吵。有的夫妻关系日渐紧张,甚至还出现家庭暴力事件。郁抑症、焦虑症、狂躁情绪等现象常有发生。

对于这一切,笔者不能提供一个现成的、简单的答案。本人已出国十几年,移民加拿大八年,交往过几代新老移民。因而我深知这其中的甜、酸、苦、辣,以及那像似无穷无尽的压力和烦恼。这里写出一点点感受与朋友们一块探讨。结合我的专业背景,我认为目前新移民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心理落差,然后便是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以及在文化价值观念与西方价值观接轨的问题。本文将重点谈谈移民的心路历程和心理落差等问题,另一篇文章谈如何调节的问题。

从中国大陆来的新移民,大部分在国内有一个还算不错的位子和稳定的收入。当以技术移民的身份来到加拿大时,他们就以为或希望很快找到一个专业技术的位置,发挥一技之长,同时也就能很快安定下来。心理期待和现实之间的反差往往是巨大的。除少数幸运者之外(多半曾在外资、合资企业工作过或第三国转道移民来加者),大部分新移民是不可能马上找到专业技术的职位。当经济压力上升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去做最一般的打工工作。心理期待值当不能被满足或实现不了时,自信心(Self-confidence)会直线下降,自我形象(Self-image)也开始被扭曲。自信心和自我形象本来是心理人格(Personality)的核心部分。当自信心垮掉以后,焦虑、愤怒和抑郁以及自卑等情绪和心态就会出现。情绪不好加上自卑,婚姻、家庭中自然会矛盾不断。情况严重的可以导致婚姻、家庭解体。怎么办?心态调节是核心,但了解移民的心路历程也会有所帮助。

回顾出国以来自己见到和交往过的几代移民,每一代移民生活史都充满了辛酸、苦难和眼泪。最老的一位移民,我是九六年在蒙特利尔认识的。老人当时九十多岁,十三岁作为华人修铁路的劳工,来到加拿大。他讲起他们那一代华人劳工就落泪。冰天雪地,大家住在棚子里。开山劈林,修路建桥。大部分华人劳工死于劳苦、寒冷和疾病。他是极少数幸存者之一。

第二代移民,大部分是一九四九年共产党执政前后,离开大陆去了港台或东南亚,辗转来到北美定居。这批人中有些有一定经济实力,来北美之后重新打造天下,如开餐馆、办商店、建立唐人街(中国城)等。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当时有限制华人移民的种种条件,他们也挣扎过许多,但最后终究安定下来。

第三代移民,大多是70年代台湾的留学生以及80年代初中英开始谈判香港回归后,随港台资本流出来北美的移民。这批人群体素质比较优秀,又长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价值体系上与西方文化价值观接轨较快,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都比较强。这批人经过开始一些年的努力,一般都能比较现实地看待自己和看待社会,调节自身价值,或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专业上重新起步,或改专业而经商,重新创造一番天地,安定下来。

第四代移民大多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从大陆出来的留学生。这批人文化教育层次较高。大部分人在国内读完学士、硕士,然后在高校执教的教师或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中的许多来西方可能再读一个硕士和博士,或转专业再读一、两个硕士学位。这些人是当时中国的精英阶层,在国内是讲师、副教授、主治医生、工程师、副研究员等。但当时中国大陆的工资很低,讲师、副教授月薪才一百多人民币,值十多个美金。这批人中许多身怀几十、百把美金,一个箱子,来西方闯、创天下。到西方学校一报到注册,马上就联系上餐馆打工,或做清洁看小孩。我就属于哪一代人。当时有句口头禅“没有在餐馆打过工的,就不算有北美经验。” 白天读完书,晚上去餐馆打工到半夜,兜上几十美金回家。虽累得半死,但我们一边心里还盘算着“这一晚上比我在国内两个月的工资还多”。这批人当时的理想是读完书,拿个学位,然后再去找工作。在那时,他们最焦心的不是打工吃苦,也不是悬梁刺股的苦读,而是怎样延长签证,怎样拿到移民绿卡。这批人因为大多数有北美或西方的学历,语言又没有问题,大多数毕业以后就比较快地安顿下来,并专业技术的工作。当中一部分人后来改去经商,不乏成功之士。

第五代移民,大多数是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直接从中国大陆过来的技术移民。这批人大多在国内属中产阶级,干得不错。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个人收入也好起来,他们在国内自信心很好。来加拿大时,一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支持一、两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作为技术移民,直接来西方生活,加上国内原来的优越条件,很难从心理上把自己一下调节到普通劳工的地位。可是,除少数幸运者外,多数人还得最后去正视现实,要么进学校读书,充实自己,弄个西方文凭,再找工作。要么要养家糊口,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或是去做小生意。这批有技术专长的人,如果为了生存,作为权宜之计打打Labour还可以。但作为一个技术群体,如果长期做Labour,不仅仅是一种人才的浪费,而且自我心态可能会做得越久变得越差。可能的话,他们的脾气会变得古怪暴躁,人格会扭曲到连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丧失的地步。这是最可怕的,也是可悲的。笔者认为:

1)作为技术移民,为了养家糊口,打工是现实的。但打工只是权宜之计而不应作为长期的计划。

2)夫妻两人要好好合作,最好是一个打工,另一个去读书。待读完之后,英文和专业水平提高,他/她可能找到一个好工作。一旦找到一个理想工作,另一个就应该再去读书。读书期间可以申请贷款或助学金,减轻家庭负担。要在加拿大生存,提高英文能力和专业水平是关键。

3)有经济能力支持几年的,就应该先去读书。

4)面临各种压力时,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调节自己。自我调整心态是在西方社会求生存的关键之一。要知道,你所面临的压力和苦难,是你的现实,但并不仅仅是为你所存在和所有。历代移民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血和泪水中走过来的。我们都是从遥远的过去,艰难地走了过来。一谈起过去的辛酸,我们都想落泪。我们中谁不是带着苦楚和遗憾在生活呢?我们都曾年青过,有过的希望和理想是那么多。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一定是你得到了多少,而是在为取得一个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你曾经真诚地去努力和奋斗过。

技术移民朋友们,为了你自己,为了你的家,为了你的孩子一代,振作起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向你向往的那个目标去努力。只要你不放弃,你就会有成功的一天。将来有一天,回首往事。如果为了暂时的困难,失去了自尊,失去了自信,扭曲了脾气和人格,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家庭,回头想想这值不值,回头想想这又何必!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