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谈(上)
作 者:張 名 艾
“端午節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一標準答案,中華大地幼兒園稚嫩的娃娃、小學低年級孩子都能回答上來,有的孩子甚至還能隨口背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詩句。古時端午節又稱“孩子節”,在教育孩子像屈原那樣愛國、愛鄉、愛祖宗同時,又圍繞孩子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如穿紅肚兜、虎頭鞋,洗百草湯、扣花絨、掛香荷包等。2017年端午節恰在5月30日,隔一天就是“六一”國際兒童節,使這一節日更加“孩子化”,生機勃勃、五彩斑斕。
屈原,這家喻戶曉的名字,在中國,在亞洲,在世界,已經響徹了近2300年,年年過端午,歲歲吃粽子、划龍舟,誰都知道,這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也正因為如此,在今人眼中,屈原幾乎與端午、粽子、龍舟劃上了等號,不過如此而已。豈知,這端午有更絢麗更悲壯的歷史色彩,也有更深刻的紀念價值。今天,在過端午、吃粽子、划龍舟的時候,我們必須重拾歷史的記憶,仰視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高尚的人格和非凡的勵志人生,深刻地認識屈原為什麼以沉江銘志?為什麼以死報國?這樣,才對得起屈原的死,才彰顯出屈原不朽價值和紀念屈原的巨大現實意義。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公元前239—公元前278),名平,字原,在《離騷》中自稱名“正則”,字“靈均”,楚貴族。公元前239年正月十四生於楚丹陽(今湖北秭歸)。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也是楚由由弱而強,由盛而衰的時期。屈原博聞強識、才華橫溢,嫻於辭令,又名於治亂,深得懷王信任,立於左徒、任三閭大夫,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其手,冊封、祭祀大典皆他主持。屈原生活的年代可謂風起雲湧,波譎雲詭。秦、楚、齊、燕、韓、趙、魏七雄都想獨領風騷,稱霸天下,進而一統天下。在七雄的王侯身後,又湧現出一大批高級知識分子(謀士),懷揣宏圖大略,各為其主。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商鞅在秦變法:“一個國家要富強,就必須重視農業生產,讓老百姓有飯吃,有衣穿,軍隊有充足的糧草”,為後來秦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吳起在楚變法:“南收百越,北並陳蔡”,楚國開始強大起來;李悝在魏變法:打擊舊制度,懲治貪贓枉法之徒,選賢任能,賞罰分明,使魏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成為戰國初強盛國家之一;鄒忌在齊國變法,使得齊威王一度當了霸主。諸子百家中的縱橫家鬼穀子兩位高足蘇秦和張儀也跑出來扮演了呼風喚雨的角色。蘇秦力主“合縱”,聯合齊、楚、燕、魏、趙、韓以抗秦;張儀施以“連橫”,遊說六國親秦。屈原作為楚大臣,在這場政治、外交、其實更是軍事的博弈中,頭腦非常清醒,力主選賢任能,聯齊以抗秦,實現富國強兵。通過他的外交努力,事實上已經實現齊楚聯盟,楚國一度出現國富兵強的局面。懷王十五年,張儀竄到楚國,用重金收買了上官大夫靳尚、公子子蘭、王后鄭袖充當內奸,“去齊親秦”,並以餽贈六百里地相欺騙,讓懷王前往秦接受土地。屈原義憤填膺,一語破的:“張儀的連橫意在各個擊破,白白送楚土地其中必有詐。”他力諫楚懷王千萬不能到秦國去,“秦國強暴如豺狼,大王一去,準上圈套”。懷王鬼迷心竅,又聽信外奸和內奸之言,帶著五百人馬,北上武關,執意到秦國去接收餽贈。已經被逐出郢都的屈原聽到這個消息,氣得五臟俱裂,飛馬前來,以三閭大夫的身份,伏在懷王馬前,呼天搶地:“大王啊,秦如虎狼,這危險冒不得啊,你得為楚國社稷和百姓安危著想啊,千萬不能前往啊!”懷王已被小人蠱惑包圍,哪聽得進這忠良之言,將屈原流放漢北,竟自去接收秦的土地,結果被扣為人質,反遭勒索土地,客死秦國。楚國遂立太子為頃襄王,屈原又苦勸襄王“蒐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恨”。屈原的勸諫反遭子蘭、靳尚的仇恨,他倆在襄王面前進讒言:“大王,沒聽屈原數落你嗎,說你忘了秦國的仇恨,就是不孝;不去抗秦,就是不忠。不忠不孝的國君,哪有不亡國的呢?”頃襄王大怒,又將屈原放逐湘南。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城郢。流放中的屈原被這消息擊倒了,決定回到國都去,死在摯愛的土地上。於是,他頭不梳,臉不洗,走了幾天,到了汨羅江邊,想到自己孤忠相楚,無力回天,尤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於是仰天長嘆,作絕唱《懷沙》,抱石沉江,以身殉國,以死銘志。古代統治者把屈原與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演變為紀念屈原忠君愛國的節日,愛國是包裝、屈原是標籤、忠君才是實質,他們利用愛國詩人屈原這個標籤符號告訴廣大官吏庶民要愛國(其實是忠君),要奉獻(就是要為統治者奉獻),於是歷朝歷代統治者都興高采烈地擦洗屈原這個愛國牌坊。於是愛國詩人屈原精神以更快速度傳遍神州大地,光耀千秋,端午節傳統風俗亦相沿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