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谈(下)

作 者:張 名 艾

司馬遷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確實,屈原兩次流放,在困厄和不幸中,寫了許多不朽的詩章,《離騷》、《九歌》、《天問》、《招魂》、《九章》、《卜居》、《漁父》、《懷沙》等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實在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曆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自盡,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屈原在困厄中以身殉國,成就了自己的勵志人生,驚天地,泣鬼神。屈原詩歌的代表作是《離騷》,最經典的句子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前面的道路遙遠而且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去尋覓(心中的太陽),表示了他追求理想的決心。這首長篇抒情詩用了許多形象的比喻,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醜惡,抨擊了他們的奸邪、縱慾、貪婪、淫蕩、強暴、叛國,同時也塑造了堅持正義、追求真理、不避艱險、不怕迫害、熱愛鄉土和人民的情懷。屈原詩作,運用了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民歌樣式、方言聲韻,敘述了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詩歌,後人稱其為“楚辭屈賦”,是中華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漢武帝時,將屈原寫的詩編輯成書,定名《楚辭》。這是繼《詩經》之後中華文化的又一奇峰突起。歷史往往會演繹出一種奇特現象,困厄常常造就出偉人和偉業,屈原就是一例。當然,身處困厄中的人,必須有發憤圖強,必須有在困厄中崛起去頑強拚搏的精氣神。屈原具備這些條件,所以他才能走出這輝煌的勵志人生。

紀念屈原活動在他壯烈殉國第二年就開始了。屈原投江之日正是當年的五月初五日,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午為十二地支,農曆五月為“午月”,端午節就此成為祭祀屈原的紀念日,中國無數傳統節日中,只有端午節被送給了一位偉人(詩人)。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上,此後逐漸發展為龍舟竟渡比賽。百姓怕水中魚蝦侵害屈大夫身體,紛紛回家拿來米團、雞蛋投入江中,後來就成了端午節包粽子、煮粽子、煮雞蛋、吃粽子的習俗。不少地方還在端午節時在門窗上插艾草菖蒲、喝雄黃酒以防災闢邪。原本是楚地民間節日的端午,就變成漢文化區域專門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又稱五月節、夏節、孩子節、女兒節、艾節、蒲節、地臘節、龍舟節,吃粽子、划龍舟等豐富多彩的風俗習慣風行於民間,至今長盛不衰。龍舟競賽已流傳兩千多年,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國際比賽,列入奧運會項目。1953年,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不但中國人,亞洲人,全世界人民都廣泛紀念屈原。今天紀念屈原,不是發思古之幽情,為了紀念而紀念,更不是僅僅為了過端午、吃粽子、划龍舟,而應以歷史發展的眼光,重新認識和挖掘屈原文化和屈原愛國精神對當代的普遍意義。屈原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對人民群眾生存狀態始終如一的關注的思想光輝潤育了一代代前人和今人、並且將繼續潤育未來人。這種精神永遠都是我們民族的思想支撐,是中華文化的根。今天,每當人們仰望屈原頂天立地的身影,都似乎同時看到那個渺小昏庸的楚懷王,倘若楚懷王們也像屈原們那樣愛國,那樣心懷社稷,那樣將民眾的福祉放在心上,就不會導演出一幕幕歷史悲劇。古今中外歷史無數次地證明,一個偉大的民族,必須有偉大的精神,必須有溫暖淳樸情懷,形成滋養充盈的文脈,孔子、屈原,“文景之治”、漢武帝,“貞觀之治”、李世民及“開元盛世”,北宋“太平盛世”、清代“康乾盛世”等發憤圖強精神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生不息的優良傳統文化、頑強前行的力量源泉。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之聲應該唱響,匯聚全民族才智,形成浩浩蕩蕩的洪流,傳承中華文脈、擦洗屈原這個愛國牌坊,氣勢雄偉地踐行“一帶一路”戰略,奔向振興中華、和平發展大業,擼起袖子建設全面小康幸福家園。這是紀念屈原的最大現實意義。

(作者:連雲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民俗學會,中國管理科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