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口常开的欢喜菩萨(二)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当来做佛的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不是传说人物,而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出身于古印度一个婆罗门家庭,其父亲迦波利是波罗柰国的宰相。弥勒少年时期便跟随释迦牟尼佛出了家。然而,作为佛的声闻弟子、出家比丘,却不断烦恼、不修禅定、不证罗汉道。因为他灵根宿植、累劫修行,甚至比释迦牟尼佛还早四十大劫,早已经是一位等觉菩萨了。所以,释迦牟尼授记他续自己之道统,绍自己之佛位,将来在娑婆世界作佛。因此,在以时间划分的三世佛中,燃灯佛代表过去佛,释迦牟尼佛代表现在佛,弥勒属于未来佛,代表着明天。他先于释迦牟尼入灭,上生到兜率陀天弥勒内院,等待将来机缘成熟,下生人间,在龙华树下得道成佛,弘扬佛法,广度众生。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有各色历史人物自称为弥勒化身,以弥勒降世临凡自居,武则天更是把自己的尊号名之为慈氏越古天册金轮圣神。然而,在佛教徒眼里,唯有明州布袋和尚才是真正的弥勒菩萨应化身。布袋和尚貌似疯癫,但他的话语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他的举止看似荒唐,却更像禅者的作略,举手投足都在演示禅机。公元 917 年(后梁贞明三年)三月三日夜,布袋和尚跏趺端坐在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大青石上,说偈曰:“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偈毕,安然坐化。直到此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布袋和尚就是弥勒佛的化身!更神奇的是,据说在他坐化之后,人们还经常在其它地方,例如杭州、越州(今绍兴)、天台山等地,看到他杖头挑着布袋,招摇过市……,于是人们争相描摹他的形象供奉。而他游化过的广大江浙地区,首先以他那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造像,取代了原来的弥勒佛像,堂而皇之进入了各个寺院的天王殿。到北宋时期,布袋和尚是弥勒化身的传说,得到了皇家的认可。元符元年,赐号为定应大师。从此,源自印度的庄严神圣的弥勒菩萨,在中国演化成了亲切可爱、乐观豁达的布袋和尚形象。

深入人心的大肚笑弥勒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副对联是弥勒菩萨真实的写照。弥勒菩萨大肚和布袋成为一种宽厚、包容的象征,为人所重。不仅因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为其思想的超脱。他留下的诗偈不多,却都富有特色。他作有一歌,强调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是十方世界最灵物,出家人只须腾腾自在、闲闲无为,不用分别凡圣,不用执着经论,与禅宗的风格一致。他有一偈云:“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这首偈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宽却肚皮、豁开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甚至还能由此悟道成佛,证得六度。 他那只布袋的确叫人好奇,所有的用具,不管是水瓶瓦钵、木鱼念珠,还是破衣裳、烂草鞋,统统储存于袋中,似乎应有尽有,永远也掏不完。布袋和尚平时还捡拾人丢弃的废物置入袋内,人或讥笑其布袋是垃圾袋,布袋和尚以偈笑答:“有时备无时,无用变有用。”布袋和尚的形貌很有特征:皱鼻梁,大肚子,身体矮胖。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时穿湿草鞋,人们以此得知天气,而且他随处寝卧,冬卧雪中,身上片雪不沾。他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到市场上乞食,不管荤素好坏,入口便食,还分出少许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他逢人便笑,言语无常,却多灵验。不几年,人们便都认识了他。他常袒胸露腹、嘻嘻哈哈,逗小童互相追逐着玩耍,同时也就把自己那个布袋里化缘来的甜点干果分与周围的孩子。

布袋和尚从小就天资聪慧,出家后很接近百姓,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群众语言,因此也常常能够用偈语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深奥的哲理。人们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所以,大肚弥勒佛像令人一见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后人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又加上了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特别的弥勒菩萨的形象。有的现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还有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人们的大肚弥勒佛像。人们一进寺院的山门,就可看见大肚弥勒的塑像。这种布置逐渐成为了所有寺庙的定制。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