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口常開的歡喜菩薩(一)

本报专栏作者:加拿大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第二輯 菩 薩

一切菩薩復有四願成就有情住持三寶,大海劫終不退轉。雲何為四:一者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

——《心地觀經》

笑口常開的歡喜菩薩(一)

加拿大湛山精舍每年從農歷新年正月初一伊始的子夜時分開始,舉行迎新春撞鐘祈福法會。新年撞鐘是中華民族辭舊迎新、祈求吉祥平安的傳統習俗。

佛經雲:“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佛教認為:人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敲鐘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煩惱憂愁。在辭歲迎新的除夕之夜敲鐘,可祛除人生的種種煩惱和憂愁,獲得佛菩薩的祝福,回向十方法界眾生,實現心中的善良願望。敲鐘也可以讓我們警醒,認清人生真正意義是什麽,正所謂“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與此同時,新年的第一天適逢彌勒菩薩聖誕,湛山精舍還要舉行彌勒菩薩聖誕普佛法會,念誦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所以,我們新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共同發願:祝願彌勒菩薩早日成佛,下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上來,度化世間迷蒙苦難的眾生!

如來如去的布袋和尚

據說,在唐末的一天清晨,浙江奉化長汀村前的江中水聲大作,波濤轟鳴,滾滾江水猶如張牙舞爪的巨龍,呼嘯而來,奔騰而去,大有一瀉千裏,不可阻擋之勢。村民張重天當時正在田間勞作,他在江邊生活了半輩子,見慣了春汛的洪峰濁浪。然而,令他感到奇特的是,在低沉如牛吼、震顫如雷鳴的波濤聲中,好像有一縷飄飄悠悠的仙樂從高渺的宇宙深處傳來,在波浪之間回蕩。更讓張天重驚奇的是,深濁的江水之中居然漂浮著一朵從未見過的蓮花,蓮花碩大無比,通體金黃,似乎放射著奇妙的光芒,散發著淡淡的馨香,不是順流而下,而是逆流徐徐地向上遊飄來…… 張重天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使勁閉了閉,然後再睜開,雖然金蓮花不見了,可是在金蓮花消失的地方,他看到了一捆柴草,而柴草上竟然躺著一個赤條條的男孩!面臨滅頂之災,小男孩卻渾然不知,好像舒舒服服地躺在搖籃裏一樣呼呼大睡,陶醉在甜美的夢鄉。張重天沒多想,趕緊用耙地的長柄鐝頭將柴捆撥拉到跟前,一把將小男孩抱了起來。不可思議的是,他剛剛抱起孩子,那捆柴草便散開沒了蹤影,而懷中的那個孩子,好像早就知道自己會被人從洪水中撈起來,沖著張重天咪咪發笑。張重天看那孩子圓頭大耳、生相端莊,不覺愛不釋手。抱回家中,與妻子竇氏商量,認為這孩子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就決定把他收養下來;後由長汀村隔溪相望的嶽林寺的閑曠禪師為他取名“契此”。

契此從小就常隨父母到嶽林寺拜佛,還與寺廟裏的羅漢聖僧像稱兄道弟。

稍長,他和村裏的小夥伴便常到寺裏嬉戲。契此對嶽林寺高大的建築、宏大的佛殿、巍峨的佛像心往神馳,同時也其父母禮佛的潛移默化,使得他對佛教產生了信仰,於是出家為僧。

現羅漢比丘之相的菩薩

一走進湛山精舍,大家都會迎面看到一尊袒胸露腹的石雕羅漢像,笑迎八方來客。這就是彌勒菩薩所現的比丘化身之相——布袋和尚。較之其它佛菩薩無比莊嚴神聖、華美高貴的形象,唯獨具有中國特點的彌勒菩薩的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特別生動,活脫脫就是一個平常出家人的模樣。

布袋和尚系唐末五代時期的僧人契此,號長汀子。是浙江省奉化縣城北長汀村農民張重天的養子,長大後在嶽林禪寺出家,曾經在海邊的天華寺常住。

由於契此宿具靈根,很快就大徹大悟,豁然領會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開悟之後,

契此在江浙、福建一帶雲遊多年,直到公元 900 年前後,才重返明州(今浙江)

奉化縣。此時的契此形體肥胖,寬心大肚,語默無常,舉止癲狂,時常以禪杖肩扛一只布袋出入街市。常有些令世人感覺趣奇的舉動,最特別的就是他無論走到哪裏,都帶著一個大布袋,他所有的用具盡數存放布袋之內,所乞討到的食物也塞入其中。有的時候,他把布袋裏東西倒在地上,一一展示給人們看,他的那只布袋似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能,十分神奇。當有人問他的法號,他就用偈語作答:“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從此,他便以肩扛布袋而得名,人們都稱他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居無定所,隨地坐臥,但居雪水中而衣不濕,處暑寒而無炎涼。只要他身穿蓑衣在街道上疾走,片刻之後就會下雨;而他腳踏木屐在大橋上倒立,天氣則會由陰變晴。他無意之中示人禍福,無不應驗。他身邊經常圍繞著十六個小兒,與他在街頭追逐嬉戲。人們卻不知這些孩子來自哪裏,又去向何方。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