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口常開的歡喜菩薩(三)
本报专栏作者:湛山精舍住持达义法师
帶給人間快樂與祥和的菩薩
彌勒為梵文的音譯,意譯慈氏。《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彌勒的名字叫阿逸多,意即常懷慈悲之心而無能勝。因此,修慈悲心觀,是彌勒思想的一大特色。中國民間之所以更喜愛布袋和尚形象的彌勒菩薩,是因為寺院裏供奉的佛菩薩大都讓人肅然,惟有大肚子彌勒給人以安然、和藹、平等的感覺。這也正是彌勒大慈給世人歡樂的表征。
彌勒菩薩的寬容、親善、智慧、詼諧、輕松、愉悅,正是人們所期待的;他所倡導的那個和平美好、豐盛安樂的國土,正是人們所盼望的;他樂觀向上的根本精神表明,人生是美妙的,社會未來是充滿希望的,那個理想的人間極樂世界一定能夠到來。大肚彌勒寓神奇於平淡,示美好於醜拙,顯莊嚴於詼諧,現慈悲於揶揄,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也蘊含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針對彌勒佛肚大過人、笑容滿面這兩個特點寫下了不少語言詼諧、飽含哲理的楹聯,點撥人生,給人們留下了有益的啟迪。
獨樹一幟的人間佛教
在佛教信仰當中,彌勒信仰特別註重完善自我、積極入世、改造現實、完善社會。這在佛教思想之中是獨樹一幟的,有其獨特的現實意義。這種積極入世、建立人間凈土的思想,源自於大乘佛教的實質——般若智慧。這種不同於一般知識的般若大智慧,可以使得我們洞悉宇宙人生的真正意義,把握自然規律,從而使我們具備不畏生死、不屈不撓、普度眾生、利樂有情的菩薩精神,使我們的生命迸發出璀璨的光輝。
根據《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記載,彌勒下生之時,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會變得環境優美,四海大同,國土富盛,五谷豐登,自然祥和,社會安寧。那時的人民,相貌美若天仙,壽命長達八萬余歲,無病無災,福樂安康。所以,彌勒菩薩代表著美好的希望,是圓滿幸福的象征,他從兜率陀天下生,將給人間帶來一個前所未有的理想世界。在古代中國,隨著佛教的弘傳,西晉時期彌勒經典的翻譯,彌勒凈土信仰十分流行,“彌勒出現,國土豐樂”的觀念深入人心。不但下層勞苦大眾,對彌勒凈土無限神往,強烈期盼,就連道安、玄奘這樣的一代宗師,也都一心向往彌勒內院,祈求往生兜率陀天。在佛教大菩薩之中,彌勒菩薩代表大慈——給予人們以歡樂;觀音菩薩象征大悲——可以救苦救難。所以,彌勒菩薩又名慈氏菩薩。因此,在中國老百姓中,彌勒菩薩與觀音菩薩,是人們最喜聞樂見、最虔誠信仰的菩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
皆知。
彌勒佛早日降生的因緣
據佛經中記載:彌勒菩薩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降生娑婆世界。
那麽,如果真能依彌勒菩薩的本願,彌勒菩薩就能提前臨世。在《大寶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中釋迦牟尼佛說:“彌勒菩薩往昔行菩薩道時,作是願言:若有眾生,薄淫怒癡,成就十善,我於爾時,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於當來世有諸眾生,薄淫怒癡,成就十善,彌勒菩薩當爾之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菩薩本願力故。”
這就是說:“若有眾生,薄淫怒癡,成就十善”的時候,彌勒菩薩即可下生成佛。淫怒癡即貪、瞋、癡。貪是貪愛五欲,瞋是瞋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
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生瞋恚,心中智慧未明故而愚癡。此三者是我們一切煩惱產生的根本,人人都應該舍棄。十善是指十種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騙人、不搬弄是非、不惡語罵人、不惑亂人、不貪、不瞋、不邪見。
如果我們所有的人都遠離煩惱,奉行十善,這將是一個多麽和諧美好的世界啊。而這正是彌勒菩薩從兜率陀天降生人間的條件。這表明了所謂人間凈土,不是佛菩薩恩賜給我們的,而是要我們每一個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凈化心靈、揚棄邪惡,完善自己、改造自己,丟掉空想、努力實幹,從而構建出人人向往的理想世界。
結 語
人們希望彌勒佛早日下生,不但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更具有深切的現實意義。因為彌勒凈土,不在天上,不在幻想中,就在我們人世間,要憑借我們自己的力量,用我們的智慧去創造完成!所以,在新春佳節之時最好的祝福,就是祈願大家像彌勒菩薩那樣快樂祥和、離苦得樂、平安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