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七七當掛蔣像

本报专栏作者:龐林

(接上週)七七未即時向日宣戰,是有顧忌,除了記取光緒甲午宣戰吃了虧,還要考慮向日宣戰就是向軸心三國宣戰,一個貧困國家,與三國樹敵?太可怕了!等美英法捲入戰爭才可宣戰。國軍在攻擊日本在上海陸戰隊司令部時,已決定抗戰到底,決不與日寇中途妥協,當時國防部已有認知,抗戰勝負,決之於國際變局,纏戰只為拖垮日本。外交態度是,以美為長線依靠,與英法等待結盟。

武漢保衛戰打四個半月,是反三棲作戰,戰場橫跨鄂豫皖浙贛,因為粵軍馳援武漢,日軍趁虛取粵,炮火燃燒六省。蔣知道,每個城市都可能失守,嚴命守將挺住,每個省都要守幾個月,等國際變化。但到一個程度,補給有困難,戰士傷亡過巨後,維持士氣避免全軍覆沒,就要轉進新防地,借新地形迎戰日軍;林語堂不是戰略家,卻都支持蔣。八路軍曾挖苦蔣會談和;依歷史,蔣曾談和,但那是戰略運用,缺彈砲苦撐待變,偽裝談和,趕緊完成戰略物資補充及防線部署。

蔣坐鎮武漢,中央廣播電臺悲壯講話:「中國人民和政府已被日本侵略者欺侮壓迫到最後限度,軍隊為了民族之生存,決心在武漢地區與日軍決一死戰。抗戰爆發以來,已經作戰的經歷,足以證明在陣地戰上我軍力量之堅強,將士作戰之勇敢無畏」。蔣強調戰略原則:我軍此次作戰,將不以一城一地得失進退為重,而在於自動選擇有利作戰地區,達成殲滅敵人有生力量。這說法,就是用慘烈犧牲消耗敵人力量,這是無奈的,中國人可以無底洞繼續犧牲,而小日本幾次會戰就會沒本,沒本就會降。當時是日本找德駐華大使陶德曼洽蔣談和,蔣提出日軍先退到七七前部署位置;日方說,戰敗者哪能無禮要求?

日軍傷亡曾經隱瞞

國軍40萬武漢保衛戰,連外圈計120個師,110萬戰士,有約200架戰機及30艘軍艦守武漢,此戰陸軍陣亡25萬4628人;蔣團隊曾犯錯誤,花園口決堤(1938 06 09),造成百姓無辜50萬以上冤魂,這是為阻延日軍對武漢進攻,戰略錯誤,原因是沒經驗。日軍為攻下武漢三鎮出動35萬,後方10餘萬待命,川古志郎第-3艦隊出動120餘艘艦艇,德川好敏帶500餘架戰機參戰。日軍傷亡慘重,許多攻擊線軍官全數陣亡,數個陣地喪失作戰能力,為此緊急支援數百名軍官空投戰場。張靈甫參戰的萬家嶺大捷,日本有青木、池田、木島、津田,四個旅團被國軍殲滅,最後僅剩1500名突圍,戰鬥過程為了癱瘓國軍防守,數度使用毒氣才完成攻佔武漢三鎮(首次.馬當要塞香口登陸.06 26淩晨2時波田支隊放毒氣)。2000年,日本為解釋神社祭拜名單持續增加,才承認武漢會戰傷亡慘重曾隱瞞,第101、106、27、9等四個師團都遭受重創,而當時,是為穩住士氣、穩住百姓支持戰爭。

戰爭把雙方潛在儲備戰力揭示,中國因上海、南京、徐州保衛戰大量犧牲,武漢戰前只剩100萬戰鬥部隊,武漢戰事期間,中方動員徵召隨即補充至300萬,而日軍,必須派駐已經攻下的上海、南京、徐州、安慶,已見窘態。戰後日軍有文件敘述,「陸軍為漢口作戰傾注全力,已沒有應變之餘力。」當時本土只剩一個近衛師團。戰後日本自己評估,最佳戰果,日本只能打到武漢,後來都是艱苦熬戰。其後來還能夠西進,是汪精衛以偽軍代日軍守後方,如果沒有偽汪,委員長不會如此辛苦,犧牲不會如此慘重。

促統要領三樣共識

郝柏村在大陸抗戰紀念館問:「請問紀念館裡有沒有共赴國難宣言。」陸方回答沒有。這是重要文獻,如果要紀念抗戰,不應該切割。郝說: 共赴國難宣言是國共二次合作、爭取抗戰勝利的重要史料。中共是於1937年7月22日提出「共赴國難宣言」。【宣言四項諾言: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願為其徹底實現而奮鬥;二.取消一切推翻國民黨政權的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暴動政策及赤化運動,停止一切以暴動沒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現在的蘇維埃政府,以期全國政權之統一;四.取消紅軍名義及番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之統轄,並待命出動,擔任抗日前線之職責。】

許多事長期沉積會自顯真理,變通是大智慧、大氣魄轉後世利益,百年來中國領導人頓悟轉正只出現過蔣介石、鄧小平有堪與林肯一比氣魄。現在時空要和解,必須考量轉折技巧。為統一需要,中共要有檢討歷史找出宏觀共識要領。

蔣是領導抗戰取回台灣領導人,政治沿革他兩岸都曾執政,其合法資格不能否認,否認蔣地位有分裂效果。台灣總督府是被命令向蔣投降,肯定蔣領導抗戰才是促統要領。戰後,兩岸有政治共同約束力的,一是【國號中華民國、國旗】,二是1947年行憲【五權憲法】,三是兩岸共同選出【總統蔣介石】。這三樣沿革,本來就有共識,這才是要恢復的共識。

紀念抗戰當掛蔣像

近代史,國共都犯牛頭不對馬嘴。辛亥10月11日,是共進會新軍舉18星旗行動,黎元洪武昌宣布中華民國建國,當時掛旗獨立開國有十餘處,藍黨卻獨說是在美國的美國人孫文領導武昌起義南京開國。在中國,抗戰是誰領導?說法也是牛頭不對馬嘴;毛澤東戰後甚至數度感謝日本侵略。

九二共識談廿三年沒進展,其實只要七七抗戰紀念日,天安門掛出蔣介石肖像,自然有共識。過去紅朝疏於紀念七七,臺灣李登輝主政有日本情節不談七七,現在馬政府紀念活動很少。抗戰歷史與臺灣歸屬是結合的,不去談,國族認同會改變,漠視抗戰會使台獨思想提升,現在大陸連兩星將軍都張冠李戴談抗戰,陸方也有破壞一中共識責任。

臺灣1975年之前領導人是蔣介石,他的總統職位與後任法律資格相同。這說明,天安門懸掛蔣公肖像,就是一中共識。臺灣總統府若掛戰後首任總統肖像,大陸也掛戰後首任總統肖像,這般情況下,就是都屬中國。戰後在兩岸都執政過的只有蔣介石,加強宣傳此統治沿革會增加統一交集,否定蔣就是搞分裂。兩岸一中共識無進展,只要依史承認抗戰是蔣領導,即自然解決。

孫元良將軍《駁中共香港文匯報周奕副社長》胡志偉訪談(2005 12),四一二清共,緣中共要員胡愈之、鄭振鐸以親歷曾寫給吳稚暉函件已曝光,他們所目擊閘北傷亡是50多人,且係白崇禧部下開槍;大陸有學者稱,四一二連大逮捕都不算,被捕者多保釋;《政協文史資料》披露,執行四一二是李宗仁、白崇禧,蔣只是禮送共黨員離開,並無殺戮。陸胞對蔣有誤解的部份要技巧稀釋。大陸如果能對蔣之奮鬥肯定,有利兩岸統一。七七掛上蔣公肖像,只是歷史一部份,臺灣有中正紀念堂,如果南京也有中正紀念館,任何抗戰紀念日在天安門懸掛蔣肖像就等於告訴中國人,兩岸都屬一個中國;臺灣從此無法脫離中國,這才是玩政治高手。

大陸官方抗日說法是:「抗戰是國共共同領導」。國軍打大會戰22場,八路軍於後方游擊戰打偽軍居多,若要為促統就不要再斤斤計較了,當年加入國民黨,事實上有許多是被哄,精神上只能說都是中國人,認知並一定是藍黨,就像陳水扁、呂秀蓮以前加入國民黨,但精神上未認同。【綜合來論,是華人打抗戰,不是藍黨打抗戰,但領導人是蔣介石。】

邀請臺灣舉旗參加

盟軍領導羅斯福、蔣委員長、邱吉爾在開羅發布宣言(1943 12 01),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歸還中國被日本搶去的失地;原文【被日本所竊取中華民國之領土,特別是滿洲和臺澎,應歸還中華民國。and that all the territories Japan has stolen from the Chinese, such as Manchuria, Formosa, and the Pescadores, shall be restored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5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據報導,今後中共都會高規格紀念七七抗戰;但不要牛頭不對馬嘴,1945年12月3日,一幅蔣介石身穿戎裝肖像首次豎立在天安門城樓慶祝勝利,這是歷史證據。名副其實紀念抗戰,天安門掛出抗戰領導人肖像;這就像1986年拍攝《大決戰》時,楊尚昆指示拍攝小組:「劇中人要有林彪,如果不寫林彪,那當年東北戰場的仗是誰打的?而且寫林彪要實事求是,不能因為他後來不好,就把這個人寫成壞。」

導正史實,有助和解,複雜變革,用智慧解除歷史魔障,轉回正道傳史是符合促統要領。現在掛出蔣公肖像,臺灣還有興奮感覺,十年後,誰是蔣介石?沒幾人會去注意。紀念會要說明是蔣、毛聯合領導抗戰!既然蔣是主帥,是不是也讓其旗幟在天安門露個臉?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