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競賽政府尖兵
本报专栏作者:龐林
政府有責規示風險
資本主義在自由競爭下,產品價格是買賣都接受來決定;資金充裕地區,遇到放任自由生產競爭,風險很大;若發生倒風或生產過剩,會退往配額生產,紡織業就有過。以地球進入龐大人口,生產不敷供應時,例如糧食、能源,歷史定律是共產、均分才能共存。
以黃金、白銀、資源儲備量用來發行通貨準備,多數國家已破產。以地下資源做通貨保證,資源開採成本越來越高,以卡加利油沙來談,若是用加籍勞工進行開採,會進入明知有油沙可採,也會逐漸放棄,因為不敷成本。目前加拿大原油一桶(42加侖)開採成本18-23美元之間(各地不一),地區成本高的加上提煉、卡車運費超過46美元(多數產油國是8-20美元)。獨立礦場的提煉油砂成本含運費最高是每桶68.3加元。現國際油價已低於80元,美國頁岩油成本估國際油價50元以上才有開採價值(以上金額只能參考),大陸有企業寧可被罰款,放棄探勘合約,判斷與油價轉弱有關,因此前途有變數;將來會朝植物油及電力車發展。這種情況告訴我們,時髦的石油相關企業,染料、油漆、機油、藥物、清潔劑、塑膠工業,將來有些上市公司,其實際價值都會是泡沫邊緣,我們不是危言聳聽,只是有些企業必須回歸本位,許多國家發行貨幣已經進入破產,再來是經濟制衡;掌握資訊的政府怎麼能無責任?過去已經發生上市採礦公司破產例子。許多上市股票是配股維持假象價值,若配股換算淨值,股票市價多是浮腫。資本主義企業許多問題用資訊可發現,隨時有破產可能,將來人民就業率低,就會有類似2011年歐盟希臘、冰島問題(外匯赤字太高)及經濟戰啟發。
過去V.C.D.碟片,市場調查價格不被接受,廠商幾乎等於還未市場買賣,就因為D.V.D.出來被取代,許多中下游廠家破產,產品往未開發國家銷售,加拿大廠商當時未跟進生產,避開許多問題,這是以資訊決定放棄生產的好例子,加拿大企業界最冷靜。或許是V.C.D.碟片例子,使蘋果等新科技產品都以量產降低售價,一個第六代產品是一上市就賣千萬組,科學功能研發能創造市場,但如果進入窮困,沒有能力消費,1929年經濟恐慌再度來臨,也是會很難看的。
現在工廠也經營直銷,網購普遍化,訂貨有時第二天ups就送達。百貨公司一家一家在結束營業,IT企業也是會遇到的,越是自由發展,基礎會相對減弱,企業獲利降低即會使資本主義機制僵化尤其技術創新升級是有極限的,熟練工人靠經歷養成,科學發展有時是靠團隊合作與天份,不是全靠教育,最重要是研發經費預算是靠盈餘,誰又能保證新科技就能有盈餘?所謂自由企業經濟,都是私人資本財產,以預期利潤決定投資數字;通貨膨脹、生產過剩、消費能力減弱、通貨緊縮、生產勞工成本過高、戰爭造成禁止出口,都有風險,這是自由競爭無法克服的。只要是自由競爭,就不可能公平競爭,自由競爭有時產品功能升級就會遇到同類產品連虧損都再惡性削價求現的競爭對手,風險是非常殘酷的。
當體制轉弱後,新的經濟模式危機會出現;例如赤字超過國家償還能力,有許多企業或股票會成為泡沫;也許是誰掌握原料,甚至只要有人民,誰就有市場,誰就是市場主宰者,將來會出現革命性改革。如果老百姓服從、守法精神很好,新的企業有些範圍可以朝主僕一體是可能的。到時候,保護主義抬頭或自由貿易自動結束,資本主義會告別世界。當生產模式建立後,屆時人口最大的國家只要有足夠消費市場風險才最小,將來資源進入匱乏,現實問題會使爭執爆發,會有經濟聯盟國,歐盟是預先聯盟減少問題;地球資源有限,現實考量,教育會使藍領、白領細工分類,服務業、生活品質會轉為重要。
大陸產品物美價廉使世界過得更好,其獨特生產結構值得研究,因為有存在價值,因此大陸模式會執領新的生產方向,有能力改變貿易秩序。事實上,誰能掌握技術,誰能有熟練勞工,誰就擁有新的企業,這可不一定是資本主能掌握的。不過重點是有些高技術產品,需要專才,仍是適合投資、經營、設計、勞工分級分工,這種情況是不可能脫離資本主義的。
秩序變形無法預測
英國工業革命機械生產使資本主義興起,進而擴展海上交通貿易門路,以設廠大規模用貿易拓展國力;以創造收入維持帝國軍費開銷,雖有侵略成份,但對於世界文明有極大貢獻。英國最先有東印度公司經營(1600),之後荷蘭(1602) 、法國(1660)、葡萄牙、丹麥、瑞典都曾有東印度公司,殖民地方式取貿易點;英國是強迫貿易發生鴉片戰爭,在動機上是為獲利,其統治手段基本上雖以夷制夷,但屬文明,看印度甘地能獨立成功,就是吃定英國遵守法律,講究風度。由於探尋資源,形成勢力角逐戰爭,由殘酷世界大戰才頓悟形成文明自由貿易,國家企業隨潮流變成私人企業財團,用利益取向操縱市場,這種演變說明,走入惡性競爭是必然。以前美國會制裁削價促銷,現在因為屬買到便宜貨,多已不調查,因此將來會用新辦法約束惡性競爭。不管如何做,資本主義已逐漸變形,誰也沒特權;將來誰走上困難邊緣,甚至恢復保護主義,國家政策限制貿易對象都是可能的。
資本主義進入消費習慣,有科技巨變、能源危機、購買力危機、社會消費改革和戰爭等問題,市場調節機制若涉及資源欠缺或國際惡性競爭,有時得靠國家力量綜合調解,國家若窮或生產力低,則會進入混亂,非洲國家就是如此。經濟激勵機制首重維護民生,自由貿易高科技產品是靠外匯,沒錢就沒交易。因為財富不均、信用破產,外匯通膨變成不可靠,消費區被圍堵,面臨龐大私營企業組織機制無情考驗,歐盟就是如此,沒外匯、沒能源國家會進入破產,幸虧德國仗義談條件支持。
日用品消費王國沃爾瑪6600家連鎖店,員工180萬,供應低價商品,其經營是違反資本主義競爭公平原則的,被詬病含沒有工會是不公平的企業競爭、低工資、偏低福利健康保險以及部份地區僱用廉價童工等,其獨特經營,有走出資本主義框架,企圖坐穩消費王國龍頭。蘋果故總裁喬布斯說過,如果全球的IT企業只剩兩家,將只有戴爾和沃爾瑪;沃爾瑪是零售業翹楚賣IT,但不算IT企業。沃爾瑪低成本,薄利多銷,我們可以解釋為,已經預估,研究避開資本主義會遇到的問題,提前設計新的經營原則。
利潤與永續經營才是存在價值,低價與高檔貨市場讓消費者自由市場選購,是資本主義特色,過去西方對獨裁強權及共產國家的特徵指控,是其政府干預企業,藉以貶低共產主義,但將來若多數企業經營困難,政府不干預才是需要指控;美加是地大物博,沒有基本民生糧食、蔬菜、火雞遇節漲價問題,在臺灣基本民生糧食漲價是常態,政府不管才是不負責任。低工資僱員及獲利率是自由市場存在的關鍵,資本主義用最低工資解決部份問題,但也說明勞工與資方繼續存在著企業獲利無法絕對公平分配,這就是問題本質,終極就是惡性競爭,何時來到?誰知道?政府習慣性觀察,協調干預宜提前有機制;如果不方便,應提升各業公會有斡旋機能。
社會安定全靠就業
資本、共產兩種主義制度並未定型化,其中較具共通性的部份是兩者皆主張社會主義解決弱勢團體照顧問題,兩者制度本質上各有千秋,各有很大不同特色,原本互相排斥,但逐漸修改,都朝減小政府干預,傾無政府主義特點,兩種主義都追求效率生產、物美價廉,而遇到的是適用條件之多寡依地區性質而異。中國仍貧富懸殊,必須找適合的制度永續發展,資本與共產都有其特色,符合需要就是好的主義制度。但制度取捨,不可能全國一體適用,執政者有責任劃分地區,分別攤開,例如窮鄉僻壤可能仍得靠共產制度,先求滿足民生,次求富盛。制度是否適用,不是看國家,是看地區,上海可能就適合資本主義。
中國大致上分成工商業綜合區、農村區、偏遠區。農村區、偏遠區是安定的基礎,南美洲、東南亞,現在的問題都是這兩個地區貧且均,這些「貧且均」較大量之國家有共通點;需要建設的項目還很多,教育落後,人力閒置失業的一大堆,兩種現象必須結合,國家才會良性發展,提高義務教育就有提升就業率效果(增加老師),加強服務業細膩使生活品質提升也是解決失業辦法之一。
正常經濟市場原就是以私有資產,配合社區人脈,帶動自由市場,這是人類願意努力工作的目的,無產何來恆心?社會及國家要進步,必須充分就業。沒有私人產權自然就減少人類願意努力工作之經濟活動,這會影響社會進步,也就是說工商發達,經濟蓬勃之地區是適合資本主義制度的,共產革命的目標是帶領貧困地區脫離貧苦困境。馬克思並無能解決中國龐大的「農業經濟」舊有人口問題,是資本主義解決的。但現在雖是資本主義執領風騷,將來不一定。
白俄專制人民接受
蘇聯解體後,白俄羅斯仍走蘇聯時代農業政策以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為主,兩者耕地占其全國農田總面積82%;用此例檢討,我們只能說中國的大躍進,失敗在浮誇風,選項錯誤,造成實驗失敗,但出發動機也是正面的。盧卡申科(1954 0830生)在蘇聯時期已是集體農莊副主席兼農莊黨委書記、建材廠領導和城市國營農場場長,1993年7月擔任反貪污臨時委員會主席。1994年7月,盧卡申科四十歲就以80.1%的得票率當選白俄首任總統,任期5年。2010年12月20日,盧卡申科,以79.67%得票四度當選總統。選民會支持,有其道理,其中一個理由是白俄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都很有效率生產,使農民生活安定。盧卡申科加入過蘇聯共產黨,反對蘇聯解體,現在無黨身份,不讓其國内有任何政黨組織。白俄大專高院校,都規定須加入盧卡申科青年團,學習政治觀;含公私營企業,都必須接受總統指示意識形態理論,總統用思想口號宣傳政府行政方針,進行穩漸經濟改革;有謀略,為人清廉,與百姓關係處理很恰當,被人民稱為老爹。
改善偏遠區、農業區生活條件,全國均富才是政治目的。白俄農業政策會受到百姓支持,雖說是專制獨裁,而且盧卡申科拒絕西方民主,關押過記者及政治犯,被批評違反人權;但由選票支持率說明,這些問題都是人民同意的,外國人不容置喙。中國農民仍窮,集體農莊應有發展空間,參考白俄也許是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