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 世经与中国(六)中日关系
10月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抵达北京进行正式访问,中国领导高层将安倍到访视为中日恢复政治关系的契机,摆出高规格接待。中国领导人之所以同意举行中日高峰会议,笔者臆测一是基于“小不忍则乱大谋”,胡锦涛着重在国际间创建“和谐外交”氛围,稳定东亚局势,希望能让陷于紧张的双方关系松驰,期待解冻。二是对北韩的核试验潜在威胁进行共商对策之需。
9月26日安倍接任日本首相以来首次出国访问,具有重大意义。传统上日本新任首相当会先访问美国,这次却闪电般先期走访中韩两国。看来安培智囊部署是修补千疮百孔的对华关系的一项外交姿态。自民党政调会长中川试图为“安倍外交”布局,认为这是“中国也想与后小泉政府改善关系的信号”。财务相谷垣祯曾称靖国神社问题对于日中两国紧张的焦点如骨鲠在喉。中川也提出了制定将靖国神社纳入国家管理的方针,分祭甲级战犯以及扩充千岛渊战殁者墓地等等构想,以求缓解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对安倍的批评。
笔者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中国乃礼仪之邦,宽容处理侵略成性的日本军国主义甲级战犯,赦免其滔天罪行,其南京屠城、惨绝人鬟的血腥行径,总期待着其反省。看来8日安倍破外交惯例,首访北京是“外交作秀”之行,而实际上不会在一次礼节性外交会面后而能见效于“解冻”,乐观一点推测仅是能达成缓和气氛的共识而已。
日本战后知名首相,按日本《读卖新闻》曾在9月初做的一次调查显示,前四位依顺序分别是吉田茂、小泉纯一郞、田中角荣及中曾根康雄。
专门研究日本政治的京都大学的中西辉政教授近期发表文章指出:战争时期任外交活动家的吉田茂在战后成为首相,至今仍受到高度评价。吉田茂在日本战败后的第二年曾连任5届首相(共2616日)其受到高度评价,主要是带领日本很快走出战败困境,复兴日本经济。
笔者予以解析如下:
中西辉政教授指出,在美国占领时期,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签署的开罗宣言,其中联合国派军在日本政治及社会各方面掌握实权,吉田茂巧妙地将逆来顺受转换为有利日本的占领策略。日本战后迅速的复兴展现了吉田茂的才能。后来吉田茂建立了一套被称为“吉田学校”的专门培育政治人才的系统。
走笔至此,笔者记忆犹新。中国喜获解放新生,百废殆兴,立国执政初期,务必修补内战的沧桑,需要稳定环境,乃治国上策也。毛政权竟受骗,受愚于苏联“老大哥”出兵援朝,耗兵百万,耗资千万,把自己的儿子都赔了进去。半世纪后的今天,金日成的儿子,政治狂人竟手持核武器要挟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这成为中国在国际政治上养蛹成患的一大败笔,金正日中断了历经五轮的“六方会谈”,他一手酿成紧张的东亚局势。日本百废待兴,医治战后复苏,全仗其“渔翁得利”把日本变为美国出兵支援南韩民主国家的后方补给基地。连美军的棺材也由日本就地制造。日本的军国主义悄悄企图复活的可能,都是给战后的首相实施成功外交政策的添加剂。战后中国长期无偿支援北朝鲜的配套日用品粮食,换来的是什么?令中国人民痛心疾首而缄口承受,何日止境?
战后另一位与吉田茂获匹敌的则是曾做过两届首相的岸信介(共1241日)。中西辉政教授指出,岸信介最大的功绩是成功修订《日美安全保障合约》。据说在签署合约的前夜,日本国会被众多反对者包围20余重,岸信介最后逾越重重障碍,成功签署合约。分析家认为他坚守的是再一次带领日本走向世界与大国并驾齐驱的信念,所以后来岸信介被高度评价为大宰相。
现在看来,如果没有安保和约,美国不会给日本提供技术资本及市场。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任期886日),其人气与功绩成反比,被中西辉政教授称为最恶劣的首相代表。
田中出身相当贫穷,后来一跃成为首相。他欠缺信念及使命感,行贿受贿,在卸任后第二年,即1976年因有名的Lockheed丑闻被逮捕。田中因受贿违反日本外国贸易法,成为前所未有的“首相罪犯”。(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