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论 世经与中国(四)

当今世界上两个面临较大经济失衡问题的国家是美国和中国。现从商贸的实际数据来证明,这两个国家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其相对失衡帮助了全球经济增长,是全球经济走向新的更好的相对均衡的首要条件。

中国大陆2005年冬,由中国银行,中国社科世经政所《国际经济评论》和《国际金融研究》联合主办的研讨会上,尽管经济学家对世界经济前景的看法大相径庭,乐观派和悲观派两极分化,但是会议中的发言和讨论为人们大致勾勒出了一个世界经济失衡并增长着的环境。

由于历史的原因,笔者曾在旧文中,着墨于中国解放初期,立国未定,形同初生之犊,出娘胎的助产护士必须先割断脐带,乃是常识常理,但历经一甲子,改制20年的漫长岁月,仍然负担着巨额改制成本,政府财政被迫仍然“埋单”,原来由收购方负担国企改制的成本,高出资产的债务以及人员安置的成本。据悉今年是东北三省国企改制优惠期的最后一年,必需加快国企改制的速度,为了应付WTO限期金融市场全面改革开放的2007年。按现在的新规定:超过资产的债务以及富余人员安置的成本等等不再由投资者承担,由政府财政负责。专家分析,国企人员安排,人均需要8000元左右的补偿金,退休人员必须支付十年的养老金,人均大概六七百元,这对政府财政是巨大的负担,恐怕是个没有割断脐带的怪胎儿。恰当比拟与否?有待公议。这段插曲,笔者意在强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乃阐明今日的改革派致力于清理昨日新政者之非耶。

值得喜闻乐见的是,中共中央胡温体制的划时代的英明改制的举措,意味着“割断脐带”,为时未晚。据中国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8月27日第23次会议表决通过企业破产法,预计自2007年6月1日开始施行。企业破产法的实施,代表官方对国有企业的特殊照顾将不复存在。

据新华社报导,中国自1994年开始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措施。对这些破产项目,官方予以“特别照顾”,包括对破产财产认定和债务清偿顺序做出特殊规定,并给予财政支持。

2006中国中央预算中就编列人民币338亿元,用以推进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和中央企业分离等社会工作。人大代表执业律师迟夙生说,市场经济优胜劣汰,企业有生就有死,企业破产法的出炉,为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提供了一个正常新陈代谢的新时代机制,替代早已死而不僵的腐朽之躯,还给它接氧输血的旧制,追根寻源,无可讳言是毛政权“天下归公”,”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皇帝诏曰的封建意识所酿成的积重难返的后遗症。这是从负面到认识的过程。笔者坦言,市场经济与供需规律,乃现代资本主义之父亚当-史密斯论述“Adam Smith and the Invisible Hand”经典著作为先导实事求是,这是资本主义机制精髓所在,不容改头换面。

据负责起草工作成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指出,破产法是中国大陆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法规,没有破产法也就不会有市场主体的退出机制,挽救机制。它是经酝酿十几年,修改十几次的一部非常成熟的经济法律案。在六大亮点中,特别是规定跨境破产制度,为中国融入到国际市场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提供法律机制。以及在金融机构破产,担保权益的保证以及一些具体制度方面有许多创新。这是为明年向世界开放金融事业的先声。使今后发展中美贸易及投资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待续)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