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山大禹传说探讨(中)
(二)
古黄河改道从苏北平原入海,淮、沂、泗、沭流域连年遭遇洪水灾害,《尚书.尧典》描写这里“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位于东部沿海凸脐部的南、中、北云台山之间形成洪水走廊,上游洪水与倒灌海潮在此交汇,“排山倒海,浊浪滔天”,海进人退,海退人进,东夷人依山而居,饱受洪涝灾害煎熬。
禹的父亲鲧是尧时期的一位部落酋长,被各部落(“四岳”)酋长公推为治水首领。《山海经.海内经》载“鲧窃息壤以湮洪水,熔铜鼎祭器铸畚锸(治水工具)”,用堵截法治水失败。鯀与妻子(有莘氏女修己)被流放洪灾频发的蛮荒之地东夷羽山(今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羽山),“不待帝命,祝融殛(杀)鲧于羽郊”。禹生羽山,是鯀的遗腹子,又名文命,字高密。另有史书相传禹生于西羌,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鯀被尧封夏伯,为轩辕黄帝第五代玄孙,姒姓夏后氏,故后人称禹为夏禹。鯀葬东海羽山有史为证。禹是鯀的“遗腹子”,《吴越春秋》载,母生禹时“难产”,吴人用竹刀剖其腹而生禹,山间现黄熊。禹刚出生就成了孤儿,在羽山由羽民抚养成长也是合乎情理的。
禹21岁时被舜帝授司空(负责治水、垦荒、征赋)之职,“率布土以定九州”。禹对鲁南、苏北洪水灾害感同身受、了如指掌,少年时就有完成父亲未尽事业、造福东夷人民的志向。禹临危受命,首先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与助手一起跋山涉水进行周密考察,绘河图、树标杆、立规矩、设界碑。他发现(东海马陵山)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黄河中上游大量泥沙下泻,下游泥沙淤积,河床高抬,洪水漫堤决口、泛滥成灾;发源于沂蒙山的沂、泗、沭洪水及黄、淮洪水与倒灌的东海(实际指黄海)潮水,是造成东部广大地区“洪水横流、浊浪滔天,田野荒芜,民不聊生”主要原因。于是禹确立了一条与他父亲的“壅堵”治水不同的方针,就是用“疏川导滞”的办法,疏通河道、打通狭口、开挖出海口,在海边筑堤挡潮。大禹治水13年,取得三皇五帝开天辟地以来,“顺势利导,人定胜天”的伟大胜利。
许多文献记载,大禹十三年如一日,亲临一线指挥,背插畚锸,身先士卒、栉风沐雨、与治水大军同吃同住同劳动,“腿上汗毛磨光了,脚生烂疮”依旧不下火线。禹新婚第四天就赴治水第一线。后来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启)出生也无暇回去看一眼。他率领治水大军清理黄泛区河道,开凿马陵山“龙门”,疏通临洪口,使水畅其流,又筑海堤挡浪。紧接着,他又领导治水大军及当地群众把苏北、鲁南大片荒滩改造为良田,使百姓“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荒凉的东夷及海州湾,迎来华夏大地第一轮繁荣。大禹为民造福、艰苦创业精神蕴育和培养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顽强拼搏之魂。物质变精神,“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在苏北鲁南生根开花,“籘花落”古城在中云台山下应运而生。祖先留下的业绩,为今日连云港东部城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圩新区及东海温泉地区大开发、大建设和文化大繁荣夯实了根基。
司马迁以极其虔敬的心情在《史记·夏本记》中记录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和业绩,称赞他励精图治、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为民造福,“行山表木,导九川、披九泽、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九州的土地物产,规定了各地的贡品赋税,指导各地朝贡的方便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按河流划定了五服界域,使华夏大地形成‘众河朝宗于大海,万方朝宗于天子’的统一安定和欣欣向荣大好局面”。
夏禹还只是一个传说人物,这篇本记也未必完全真实,历史事实未必那么美好,但大禹的业绩早已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竖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他十三年餐风露宿、舍家为国“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奉献精神,也早已千古传颂,作为我们祖先的一种美德的代表永远值得学习和效仿。在当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形势下,弘扬大禹文化,继承大禹治水精神,锻造勤奋、勇敢、智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民族之魂弥足珍贵。
至于大禹治水是哪条水,开凿的龙门在何处?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有专家考证认为,“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主战场应该是黄、淮、沂、泗、沭下游的苏北、鲁南,治理的的是洪水与黄海倒灌的海潮”。洪水退后,黄泛区一片淤泥。大禹治水同时又挖河筑渠,开垦粮田。这与孔子所说的大禹“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都是从西向东滚滚奔流,只有洪水与倒灌的海潮相遇,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状况。传说中的“龙门”,有人指认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也有说在洛阳附近。现代专家论证,按尧舜禹时期的工具及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工程。但开凿马陵山“龙门”泄洪口,把“横流”的沂、泗、沭洪水引向龙山(中云台山)南北的峡谷“龙口(龙门)流入大海是符合当时需要和条件的。连云港境内的临洪口、鹰游门被古人称为“龙门”也在情理之中。中云台山古称龙山,它的南北川地在古代就是洪水走廊,称为龙门更是名至实归。由于时代久远,目前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版本很多,许多传说不免互相矛盾。现在“羽山·大禹文化”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自圆其说”、主观臆想情况也或多或少存在,神话传说成分不可避免,揭开所有谜底尚需时日。连云港尧舜禹学会及“羽泉文化节”关于“羽山·大禹文化”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成果,大禹创立的“水文化”已经深入人心。
吴承恩《西游记》、李汝珍《镜花缘》中描写的“通天河”、“五行山(即龙山)”、“东胜神州”原型,风神、雨神、花神、鸟神、龙王原型及地方风俗民情,都可以在东部沿海地区“对号入座”,在羽山、云台山找到源头。
(三)
人类的历史进程显示,在不断创造丰富物质文明同时,也伴生出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成果,文化是立国之本、城市之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决定》,吹响了时代的号角,认真付诸实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连云港市区东进,“一体两翼”、“一心三极”跨越发展布局,行政区划调整,东中西部示范区及开发温泉镇及“羽山·大禹文化”工程正如火如荼向前推进,把连云港建设成文化强市已成为500万港城人的共同期盼和长期奋斗目标。连云港市越来越成为中华大地上“海纳百川、藏金汇宝”的热土。大禹出生地羽山是江苏最有名的“温泉之乡”,是不可多得的大禹文化诞生地、是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休闲度假圣地,开发建设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