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北美醫学院的流程
作者: 星学
在北美上医学院,须是本科毕业生的優秀者,但早至高中时期就要啓動熱身。
儘早確立志愿 不能只盯著医生行业的名利雙收、容易找工且穩定等,便盲目趨之,华人家长多以此迫使子女从之。倘若孩子自己對此项职业興趣缺缺,就别勉強。硬掰了心志,强学本不熱心的科目,會造成一生的痛苦。人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其实在国外,醫業也是很辛苦的,風險與危責遠超乎想象,且一旦委身就几乎失却了個人家庭生活。除非志向非常明确于此,另当别论。一俟立志后,就要开始到医院等卫生单位去做义工,初步积累这个领域的印象与经验。
高中成績優秀 高中阶段末尾兩年的各科分数要考得好,否則就難進入理想的大學與專業就读。通常平均分要90以上纔有可能考取熱門的科係。大本四年最好也選择跟醫學沾邊的課目来学,比如醫學科學[Medical Science],健康科學[Health Science],生命科學[Life Science]等,或至少要涵蓋醫校所規必修的某些學科與人文課程,這样既在報考医学院時顯明自己的一貫初衷、確實“蓄謀已久”而非一時心血來潮;又節省未來習醫時的氣力,一舉兩得。
本科學分前茅 大學寒窗苦讀中,自然也要確保分數始終居上,平均總成績GPA [grade point average]不能低於3.8。這並非是一件易事。原因是北美入高校時沒有全國統一考試,就凴著高中成績纍計而定奪。由於各中學与老師打分的鬆緊度不一,难免有水分,錄取時未免魚龍混雜。不過進校以後的幾番測驗下來,濫竽便現原形不能充數,逐步被淘汰出局,非但圓不了醫夢,連本科都可能肄業。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本科“寬進嚴出”。真金则不怕火炼,仍旧领先不落后。大学期间的所有大考小試皆要力爭上游,方可保證學績全優。
MCAT得分高 除了正常的本科学业外,投考者還要专门通過一個“醫學院入門考試”[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這項綜合測驗的得分,少說得32分以上纔有入圍希望,各个医校對於其内各項的分數要求亦標準迥異,並要依據是年報考群體的相對比分来定夺,實際上會高出录取线一大截,以至於連35分尚嫌不足。MCAT成績美加两国通用共認,类似“托福”、GRE等成绩资格。若一次考的不理想,还可以重复再考,直至博得自己滿意的分兒后拿去投名。
軟性指標過硬 上述這些均为无甚彈性的硬條件,此外尚需要一些軟指標作为重要參考:有足夠時間的医学實驗室研究、義工服務等經歷,其它社會兼職与業餘愛好,曾獲的各种榮譽與獎勵,三位以上的醫生與教授推薦信,撰寫一篇“爲什么选择從醫”类的千字文,等等。这些都保证了滤掉高分低能書呆子型考生,重視综合上乘的基本素質。如此甄别遴选仍能過关者,方有機會獲得面試通知,再接受面對面的驗察,看形象、談吐,各种應對反應,腦筋能否急轉彎。最终僅有兩三成的概率可以勝出。這還是不計校方在欽點時所暗籌的学生来源族群平衡之操盤,畢竟北美的華裔報考者忒眾,且多出類拔萃,主流社會總不能讓黃面孔把這一炙手可热的职业全包揽了吧。
显而易见,中国人在軟条件方面没優勢,作为空降来的外邦人沒有任何社會關係和人脈,全凴孤身奮戰,第一、二代皆然,要比本埠的白人付出巨多的艱辛。做義工與社會活動等方面尚好説,但找医学實驗室研究的活兒頗難,仅以多伦多大学的生命學科為例,只有大約5%的人能够如願以偿,先不論能干得好孬,而後者又決定了指導教授會否出具薦信、及其内容与份量如何。如果沒得這一条儿,縱使GPA和MCAT分兒再高,亦難逾醫校門檻。
大撒網廣投考 美国的医学院较多,加拿大的则數量有限,總共纔17所,醫學會又嚴格控制每年的招生量,大多数學府每屆只收百餘人,少的竟50個。而且均實行地方保護主義:不太錄取外地人,有也多是點綴。唯独安大略省例外,多伦多大学和王后大學不設限,面向全國及世界,這似對本省的考生不公平:人口佔了全加的一半多,可報的院校僅三五間,尚要跟更廣眾強強競爭,雪上加霜。故為了增加命中率,递交申請應多多益善;不放棄任何面試機會,無所謂学校的名氣,因为出來皆是醫生,不似国内的那种名校效应。一旦考入医学院几乎没有畢不了業的,“嚴進寬出”。但由於錄取率仅为3-8%,落榜之思想準備要充分,一舉成功是幸運儿;名落孫山勿自餒,重整旗鼓來年再衝刺,屢敗屢戰者甚多,杵磨成針直至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