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情结、优越情结与病态批评家

作为精神分析学说和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是最早提出焦虑症 (Anxiety)、不安全感 (Insecurity) 与儿童时期发展出来的心理情结 (Complex) 之间关系的人。继他之后,阿德勒 (Alfred Adler) 专门对人格 (Personality,即中国人通常所说的性格) 进行研究,提出了关于自卑情结 (Inferiority Complex)、优越情结 (Superiority Complex,或译成“自尊情结”) 以及病态批评家 (Chronic Critic) 等理论。

大家先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对此有一点理解。数年前,我在美国波士顿读书,常去一间很大的华人教会。教会中有数名就读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以获取本科学士到博士学位的学生。那年春天,该教会又有一位年轻人被哈佛大学录取。星期天大家见面时,纷纷上前向这位年轻人及他的母亲祝贺。这时,一位女士走上前来对这位母亲说:“祝贺您了。您有这样聪明的孩子,被哈佛大学录取,真不错!但是,他去学文科,将来出来能找到工作吗?”这位母亲的脸稍稍沉了一下,不失风度地答道:“这要看他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了。或许将来他可以申请去读法学院(研究生)。”

上面那位女士的话,有几个问题:
1. 这是一段表面的恭维,并不出于内心的诚意的话;
2. 她不是用“真了不起”、“真优秀”或“真太棒了”等肯定性字眼,而是用了“真不错”。“不错”这个词,是两个否定词在一起作肯定词用,但已经表明对事物的看法有所保留,并且有评判 (Judgmental) 他人的意图;
3. 这位女士的真心话,是在“但是”以后,表明她明显地在贬低和诋毁他人;
4. 最关键的是,这段话表明这位女士在心理上是病态的。她是以挑剔、批判和否定的眼光在看待这个世界和他人的。这就是阿德勒所指的“病态批评家”的典型。

你在生活中,有时会遇上这种人,他看什么都喜欢看负面的东西,挑剔他人和事,吹毛求疵,喜欢讥讽他人,言谈中总是去贬低他人,总喜欢处处显得高人一等。他也喜欢向别人说教,夸大卖弄自己有限的知识,处处喜欢向人显示他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这种病态的人格(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心理学上不少大师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研究,其中以阿德勒对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的研究最为著名。

心理学上的“情结”(Complex)指心理固结,即某种特定的心态、行为被锁定在人格(或性格)中。自卑情结指对自身的弱点或缺陷产生病态的夸大,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可改变的、没有希望的感觉或想法。有这种自卑情结的人,往往是生活中的失意者,即从过高地看重自己, 转入现实生活中的无能、失意、或不如意以及自信心的低落, 自卑自怨。正常人往往倒下了爬起来,分析现实和困难,一步一步地去克服困难而战胜困难。而有严重自卑情结人此时也会怨天尤人,觉得生不逢时,老是强调客观环境的因素,避而不谈自身主观原因。

人是不可能总是生活在自卑自怨之中,要么得抑郁症(Depression),要么疯掉,即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人的心理上有补偿机制(Compensation), 用来克服现存的或想象的自身的不足或弱点。但是,有自卑情结的人往往是采用过渡补偿机制(Over Compensation),即产生出表现出一种具有假象的优越感、喜欢玩弄权利与和操纵他人,用以掩盖内心的自卑、焦虑和不安全感。由自卑情结转入优越情节的人往往容易发怒。这种发怒或愤怒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其真正的情况是内心强烈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另外,这种发怒可能是用来操纵、控制他人、威逼他人,以显示自己的强大及对他人的控制权利。

由自卑情结转入优越情结的人往往是病态的批评家。他喜欢看负面和批评、挑剔别人。心理学上有个概念:Half bottle full, and half bottle empty,即当有半瓶水,对生活有积极正面进取态度的人,往往看见瓶中仍有半瓶水;对生活看法负面的人,往往看见瓶中一半是空的。如果妻子做了顿很好的饭菜,这种人还是会说盐多放了,或者调料少放了点。如果孩子得了90分,他不去表扬孩子,而会问怎么会丢了那10分。别人发个言或写篇文章,他会说这文章无用或别人浅薄。别人穿件新衣服, 他会说色调款式不好。别人有点成就, 他会去诋毁他人。这种人往往是眼高手低、缺乏实际生活中的应付能力。病态批评家往往表面上显得自信心十足,但实际情况相反。他最喜欢夸夸其谈,好像天上的一半和地上的所有他都知道。他喜欢高调高论空谈,但谈的内容却经不起理性的分析和实质的推敲。

病态批评家往往人际关系很差(Poor Social Skills),与人打交道常常是表面的和虚浮的(Superficial)。他很少有知心朋友。他可能喜欢上网Internet去聊天室聊天高论。因为在聊天室不用面对面,他尽可能去发挥他自己的想象力,去高论,去批评。他或许能赢得一些网友和崇拜者而满足其虚荣心和虚幻的优越情结。

研究证明, 病态批评家的实际生活往往是一团糟,他多半是生活中的失意者。他不仅自己生活不愉快,也让他身边的人感觉得难受(Miserable)。因为自己生活得不如意,他也不愿意看见他人生活得如意。他的嫉妒(Jealousy)心理很强,因而也喜欢贬低他人。他不能忍受他人的优秀,也不懂得对他人错误、缺点的宽容。

有这种病态心理的人,最好的办法是去接受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在这过程中,检查自己的自卑情结,批评苛求的态度,易怒的原因,焦虑感和不安全感,以及妒忌心, 从而重建做人的自信,学习人际交流的技巧,调整心态,以活得愉快一些,正面一些,积极一些。事实上,病态批评家因有假象的优越情结的外壳,他或许会认为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工作者比他还蠢(Stupid),因而会拒绝接受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全文完)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