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民粹革命更慘

本报专栏作者:龐林

教育家晏陽初反對內戰,說:委員長,如果您只看軍隊的力量,而不看人民,你會失去中國。依時間及民氣來看,從清末開始,政府都只重視專科、大學以上國士級教育培養,日本用低學費拉攏留學生,而中國當時只有城市有較完善中等教育,鄉村多是小學層級私塾;民初也是如此。粗略來說,在城市一百個人,可能專科以上只有三人,讀過洋辦或較周全等同小學可能有十人,而能識三千字以上的也只有三成;而偏僻鄉下,一千個人,專科以上可能才十人,識字的可能是兩成以下。也是因此,張學良對幕僚說:我們跟人家(指國民黨)搶什麼天下?看得懂公文的都找來派官,也不夠需要的官員(大意)。由此看來,在1946年時,民國戰亂已持續廿幾年,蔣是以為處理好共產黨,才開始辦好教育。不過戰亂期間,陳立夫長期負責教育,經費是依預算、不扣減,而且每年甄選學生留洋都按計劃進行,顯然也算偏國士級教育培養。講句不客氣的話,連黃埔都是長期砲火下,一面打仗,一面利用夜間或無戰況時才上課,1925年代黃埔畢業證書說是比敘專科,實際程度可能不如臺灣鄉下一個高職畢業生。

晏陽初曾說:我們都希望以後有一個更好的世界,但其內涵是什麼?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麼?是錢?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我們確切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這個問題,由蔣1934年2月提倡新生活運動,可以對照當時人民鄙陋、無知識問題,隨後七七,自然是戰亂無法辦好教育。可以說,47年內戰開始時,人民懵懵無知,容易煽動,大家窮怕了,而毛澤東用鬥土豪、分田地老辦法調整煽動反政府,1947年10月公佈《土地法大綱》,推動激烈土改,剝奪富農地主土地和財產、農產品平分給貧農,爭取占多數的貧苦農民支持,適合窮怕了的普貪農民口味。戰亂時間,南京辦教育算是勉強進行,只算應付式,等同愚民教育,這種水平完全不會分辨政府行政是非。按張國燾回憶蘇區,連共產黨、蘇維埃涵義,當時一知半解都稱不上,還有以為蘇維埃是姓名,跟隨毛澤東革命,沒讀過《資本論》,甚至不識字,但這並不影響倒蔣保田的決心,主要是生活困難,窮怕了,衝鋒打倒反革命者,死亡何足懼,生活苦太久了。

紅軍原基礎,大多是農民,陳毅曾談紅軍教育水平,稱;我們的營長不如人家(藍軍)的班長。陳毅知道國民黨軍隊素質較好,戰術素養高,喜歡留用俘虜兵。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擊敗74師,俘虜活口6746人,這一次陳毅特別規定,俘虜一個都不放,全部分到華東野戰軍縱隊或後方,審查、集訓再散開分配,其中藍軍俘虜有部份原是解放軍華野六縱王必成部,漣水戰役被74師俘虜300多名,張靈甫安置共軍俘虜擔任輜重隊,負責拉大炮、運糧食,蔣交代不可以信任共軍俘虜兵,張說,這又不是讓他們擔任前線戰鬥部隊,他不以為然。孟良崮戰役,主力駐孟良崮,74師突出友軍走了兩天,重炮部隊守在山下垛莊,陳毅、粟裕資訊靈活,只在張靈甫突前短短兩天時間,調來六個縱隊15萬人包圍張部等3萬人,而攻打垛莊的正好是六縱王必成,74師俘虜兵看到舊共軍部隊來了,是過去戰友,決定嘩變,張靈甫的炮兵陣地馬上陷入混亂,華野六縱先把74師重炮陣地佔領,加駐戰士,隨後砲口轉向孟良崮山腰砲轟。張靈甫用解放軍俘虜負責重砲守垛莊,犯了軍事大忌。孟良崮只是無草無樹禿山,炮彈轟地濺起石頭就能殺人,張靈甫硬挺三天,自裁謝罪(蔣曾提醒俘不可擔任輜重隊),74師全軍覆沒。

陳毅、粟裕看到國軍支援部隊圍上來,緊急下令撤退。這個戰役顯示出,藍軍處理俘虜笨拙,而共軍改造俘虜的技巧,心理建設很靈活,尤其化敵為友。陳毅四野能戰,抗戰結束時四野闖關東擴大至十萬,軍工廠都是日本軍工技師,有製造火藥、炮彈殼專家。共軍第一個航空學校,飛行員及後來空軍司令王海上將,都是日本教官教的。四平戰役後軍隊撤往北滿、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四野政治部當時就地徵召醫務人員建立戰地醫院。偽滿時期醫療都是日本人。四野後勤部長去接收日本人經營的醫院,依原哈爾濱醫院名單強征在難民營待遣的日籍醫護人員,命在解放軍服務,共找到八千名醫生、護士,初期是強迫。時才戰後,每個日籍醫護人員都挨過紅軍踢打,黃克誠與住院官兵溝通,醫護人員若是為我們服務,不管他們以前如何,都應該感謝。之後對醫師改善伙食,還發工資,後來日籍醫護人員跟著野戰軍參加遼瀋、平津、渡江戰役,到過海南島。

武器精良敗在貧窮

蔣不是不知道農民需要教育,他要先處理內亂,然後制憲耕者有其田,依法律分配農民土地。中國的農民革命悲劇,產生的背景是生活困難及愚民教育過程;蔣並不是不明白晏陽初反對內戰的理由,蔣確是只看軍隊的力量,忽略人民急迫生活需要,偏偏遇到毛澤東抓住契機,加上蘇聯整冤枉,報復1927年4月上海清共。而馬歇爾在國軍士氣最旺時,要蔣命令孫立人,主力不能渡過松花江,當時蘇聯還未傾全力援林彪。蔣被馬歇爾幕僚透露的戰後退役軍艦著迷,時美國參議院不明白國共爭執內涵,只開會要白宮督促國共停戰,還未表決。講起來,蔣是為順利取得大批美國海軍退役軍艦,命令停火休戰給美國參議院看。當時參戰退役飛機陸續送來546架,預定美式裝備國軍69個師,為軍援,蔣下令停戰,而停戰使共方取得更多蘇援,動員整備,蘇聯重新布置中國政策,滿足林彪各項要求,連北朝鮮、外蒙軍隊都調過來支援。孫立人被調離東北戰場後,蘇聯將轟柏林的坦克型輜重砲塔都運來。

抗戰結束時,藍軍開始裁軍,依毛澤東後來的說法時已發展至120萬。裝備上,藍軍占上峰,有美送轟炸機、戰鬥機、大炮、坦克,還接收日本3萬挺機關槍,1.2萬門火砲。之後,完成卅幾個美國裝備師。但只三年多時間,藍軍敗陣是古今未見,為什麼會敗得如此慘呢?

北洋故舊在內戰時段,多數戰場會觀望兩邊起伏,沒有打硬戰心理準備。而北洋故舊有百餘萬曾附前汪偽、偽滿關東軍,有些抗戰時為軍需糧秣詐降,當時部份曾在戴笠處報備是詐降取軍需糧食等,而這種偽軍或高官有些在戴笠墜機遇難後,被檢舉漢奸罪起訴,類似周佛海,而周先是判死,蔣獲得報告,赦為無期,但其他多數無此幸運。問題較大的,還有仍未被舉報的前偽軍基層軍官,這些人,本來屬於北洋部屬或北洋故舊之次代,當年被北伐,改投國軍,但心裡不踏實,總惦記著,哪天蔣介石內戰底定,還會秋後算帳,也因此會有伺機投共之念頭;至少參加革命有功,投偽問題才不會被嚴厲追查。蔣方的兵力原具優勢,裝備精良強大過被譏為土共的中共軍隊。蔣的內戰會輸,與關東軍、偽軍,關鍵時刻轉紅軍有關係,看內戰雙方軍隊起伏資料即可論出,死鬥纏戰,藍方並沒有戰鬥決心及士氣,幾百萬國軍多數是迎敵即降,不僅南京、美國、蘇聯,甚至毛澤東都沒有料到會是這樣。

需要素質更好人民

中國平民教育家基督徒晏陽初參加過一戰,擔任法國戰場華工隨營華文老師。張學良出八百萬大洋給晏全權辦教育,條件是邀請晏擔任東北行政院長,晏拒絕。晏說,中國的文盲在農村,主要問題是愚貧弱私。晏對時代問題說:如果你想在教育領域提倡新思想、新制度,那就不要介入政治,否則,你會放棄原則而失敗。顯然他認為上一代,神仙幹領導,也無法改變決策程序。晏說,中國,有沒有好皇帝不重要,但是,要有好縣長,這才是大事。他說:我們共同的敵人是愚昧、貧困、疾病和腐敗政府。戰爭末期,羅斯福總統提出四大自由,晏補充說:人民要有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顯然有批評愚民政策味道;這部份人性無知,實際是被毛抓住,煽動為反蔣的主要力量。

戰後,晏當面對蔣建議:21年的內戰,流盡了鮮血。現在該為農村做事。晏會直說內戰21年,是以1924年起算,這種算法,是瞭解聯蘇帶來災難認識透徹的才會如此計算。蔣:你是學者,我是戰士,等消滅共產黨後,聘你為全國鄉村改造運動的領導。晏反對內戰,說:委員長,如果您只看軍隊的力量,而不看人民,你會失去中國。1949年晏曾來臺,他說:你們把中國最好的人才和這麼多錢都帶來,臺灣如果搞不好,要打屁股!臺灣農村當時很用心改善結構,農會分肥料、改良品種、水利會、土地改革,沒有一位官員敢太怠慢,臺灣農村結構基礎,實際上,國民黨有過貢獻。

晏說:『三C影響我的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來自遠古的儒家民本思想,來自近世傳教士榜樣和來自民間疾苦和智慧。』『富有的國家富有的人民必須認識到,只有當貧窮的人民以及貧窮的國家都滿足了,你們才會是安全的。』這叫做明智的自身利益。晏說:美國在大選前,都有私人機構在從事創造性工作研究,他們選定支持者,勝選後引導闖新路。晏認為:對於民主,個人的主動性是最首要的。扼殺了個人主動性,就等於扼殺民主。【晏說:我們都希望以後有一個更好的世界,但其內涵是什麼?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麼?是錢?還是鋼鐵?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我們確切需要素質更好的人民。】質若不足,革命惘然,革命使華人是非判斷偏蝕,這是教育的問題,不是靠革命。如果不談胡溫之後經濟建設的成就,只討論1978年改革開放前共產黨的教育,竟然荒廢大學教育十年,連高中都有些地方荒廢四年,這是愚民政策,孫毛亂掰革命理論,都要審判;蔣介石反革命是對的,而且是正道治國。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