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紅妝」參選就是好!

加國今年的聯邦大選提早敲響鑼鼓,一時間,紅、藍、橙、綠各門各派的「黨魁」仁兄仁姐們,無不爭先恐後,有如娛樂圈的天王巨星,前呼後擁,在一眾Fans歡呼聲中馬不停蹄的天天出「秀」,時時「走穴」,誓要盡最後之力,搶奪身份地位剎那變得尊貴無比的選民手中神聖一票。每天報紙雜誌電臺電視臺鋪天蓋地猶如疲勞轟炸般的大肆報導,倒真有點叫人吃不消。

不過,有個現象頗令人驚喜的,就是在各路英雄的競選者中,「英雌」尤以華裔不在少數。如新民主黨在多倫多地區派出競逐國會議席的50位侯選人中,其中21名是女性,約占其現時已落實候選人的46%。緊隨其後的是聯邦自由黨,比率約為40%。聯邦保守黨和綠黨的女性參選比率則不相伯仲,分別為23.5%及23.1%。誰說女人頭髮長,見識少。西方諺語有謂:「搖動搖籃的手統治著世界。」如今女強人遍天下,你看西方的墨克爾、耶倫。還有多國的女總理女部長。她們並非弱者,而是強者。正如美國醫學名家羅拨ž萊爾克所說:「決定智力的基因,大多數集中在女性的X染色體上。」只是在封建社會和資本社會裏,女性不合理地受盡輕視,令其地位低下,長時間地沒能得到應有的投票權與被選舉權。如今平地一聲雷,奮起與男士們爭一日之短長,且看鹿死誰手。

追溯歷史,美國婦女直至1920年才能獲得選舉權。在加拿大,20世紀初,緬尼吐巴省一位省長曾對女人不以為然,公然說:「女人參政嗎?不,她們太情緒化了!」一個叫娜莉‧麥克倫(Nelli McClung)一直為加國婦女爭取投票和被選舉權的女子,憤而大聲疾呼:「不,女人不是弱者,她們有能力為男人做一切。她們更勝任每四年在選票劃上一個記號的工作。」

麥克倫又說:「『禁止』是一個苛刻的字眼。那緊繃的裙子,令我們不能走,不能跑,甚至窒息我們的思想。」她在北美到處奔走,舉辦一場又一場精彩的演講,畢生為婦女爭取選舉權益。她還組織婦女們在1914年演出一齣叫《女士的國會》的諷刺戲劇,劇中有一個虛構國度,由女人當政,男人留在家中做家務,最後男人出來爭取選舉權。演出極之成功,受到熱烈歡迎。1916年,麥克倫終於成功為婦女取得參選權,她本人也成為加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性議員。這是一次空前的成功,而加國婦女直至1919年才能正式參選。

即使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的阿富汗婦女,自塔利班政權垮台後,她們的參政意識也日益提高。在2005年的全國大選中,249個席位,就有68席特地保留給婦女。結果,有數百名婦女勇敢地參選。32歲的巴拉克扎伊甚至跑出來和自己的丈夫競爭同一省分的議席。她向記者說:「婦女不應該只是躲在男性主導的社會陰影下。」

加拿大如今是一個多元文化、各族和諧、公平競爭的進步社會。加國華裔婦女一向堅忍、勤勞,有著超人的責任心和自律,這都是民選官員應有的美德。華裔婦女應秉承前人爭取之下,得來不易的權益,把婦女一向的傳統美德,投放在加國政壇中去,發揚光大,形成一股華裔婦女勢不可擋的參政洪流。

首先,我們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因為華裔一向以來,在加拿大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裡,都是弱勢族裔,一向對政治更是毫不熱衷,無心參政,最終成為被人隨便擺佈和排擠的一群,被擁有政治力量的利益集團,用代言人來決定我們的命運。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加國的華人,不但男的要踴躍投票,踴躍參政。女士們更要積極參予,要為維護自由社會的公民權益,作出最最有效的實際行動,為「紅妝」們爭光。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