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兒童的價值觀该怎样教
我星期天大清早在東區唐人街路經一間咖啡室,社區人士黃耀遜在獨享咖啡,他招手叫我進去。閑聊間,他感慨的說:「現在的年青人沒有尊卑之分,不敬老。」我說:「對啊,我們年青時對老人家畢恭畢敬,現在年紀大了,卻沒人敬我們了!」他哈哈大笑。他手上恰巧有一本免費派送的《弟子規》。他給了我。後來我又在書店找到由《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另一本。
該書成於清康熙年間。山西李毓秀考了秀才,以後就沒有再考。他辦了私塾,模仿《三字經》的格式。三字一句,兩句一韻,寫成了1080字的小童啟蒙小冊子,名《訓蒙文》。成書後,各地私塾廣泛采用。賈存仁修訂該書,改名為《弟子規》。自清朝中葉以後,《弟子規》和《三字經》、《千字文》同為啟蒙兒童的必修讀本。《弟子規》的主導思想取自《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該書第一篇總敘,節錄了全書的內容:「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也就是說:弟子規,是聖人的教誨。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之人,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學習有益的學問。民國初期,中國改用白話文寫作,《弟子規》漸漸為人遺忘。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中國實行一胎生育政策,現有超過一億的獨生兒童,每人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母六個人服侍。很多小孩子很驕縱。大陸人又發現了《弟子規》,認為它可以糾正現在兒童的歪風。
《弟子規》所教導的,是儒家的價值觀,但價值觀只是一種慨念,除非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不能對社會發生作用。《弟子規》列舉兒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規範。從小實行,兒童就成為勤奮、謙虛、順從、重視責任的人,不會遊手好閑、茍且偷生、虛渡光陰。《弟子規》的價值觀,可以濃縮到二個字,即「自律」。「自律」是兒童最基本的技能。不能自律,就不能學習其他任何的技能。北美洲經過百年排華和五十年的冷戰,對華人還是有著很多的恐懼、無知,但華人在任何領域,都有人能脫穎而出,就是我們的兒童,自小就培養成比白人較高的自律能力。所以《弟子規》的先學規矩,「有余力、則學文」是甚有科學根據的。
可惜儒家的價值觀,把重點放在名教、儀則、倫序、德目,而不註重經濟,正所謂「君子謀道不謀食」,造成了中國的貧困,饑荒。中國人現已知道深受其害,因此產生了「新儒家」的價值觀: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尊親睦鄰、敬愛師長,但也拼命賺錢,努力經營。在比較穩定的社會環境之下,能夠累積財富,屹立於最成功的族裔之列。所以今天的華裔兒童,不單只要學傳統的儒家價值觀,還要學西方的重視經濟發展,追求物資的繁榮,實現中、西優良價值觀的結合。
在加拿大,西方的價值觀,可以在學校、朋友中學到。儒家的價值觀,有賴家庭教育,要從小教導。但很小的孩子,怎樣教《弟子規》呢?可用《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弟子規》裏面生動有趣的小故事,教導孩子辨別是與非,美與醜,善與惡。家長也可以用「唸口簧」的方法。小孩子「唸口簧」時不明其中的意思,但慢慢長大,有了社會經驗和學識,自會逐漸領略其中的含意。現在《弟子規》已由澳洲昆士蘭「凈宗學院」譯成英文,並免費派發,有白話文、文言文和英文對照。在加拿大可向安省萬錦市的「無量光淨宗學會」(E-mail:infiniteamtb@yahoo.ca)索取。
黃耀遜先生認為《弟子規》的價值觀,也應該在主流社會發揚。該論點可說是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西方社會由於過份註重物質文明,令哲學智慧衰退。金錢恣行、暴力泛濫,父母不重視子女的教育,老人退休後,即被遺棄,甚至受到虐待。儒家思想的發揚,可端正過度功利的風氣。祝禱主流社會和華人,本著多元文化的精神,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使加拿大這個多元文化大國,更有秩序,更加繁榮。